谁有 100字的文言文 ··· 五篇 带翻译、加点字

是文言文100字哈 不是文言文的翻译

1.原文:【 秋水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加点字:1 时:按时令。   2 灌:奔注。河:黄河。   3 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 不辩:分不清。   5 旋:转,改变。   6 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 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 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2.原文【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译文: 皇上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讨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差别。皇上问韩信:“像我,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着?”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为陛下所用的原因。 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加点字: 信:韩信。   于:对于   差:差别   耳:了   从容:随意   言:谈论、讨论   几何:多少   益:更加   善:善于   禽:同“擒”,捉住   此乃:这才   差:差别,高下   上:指汉高祖刘邦   尝:曾经   诸:各位、众   能不(fou):即优劣。不同“否”,这里指没有才能   将:率领、统帅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为:被   天授:天生的
3.原文【疑邻窃鈇】
人有亡鈇者①.,意其邻之子⑤。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②. ,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⑥.而不窃鈇也③.。俄而,掘于谷而得其鈇④.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⑦.。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以后,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①.鈇(fū):通“斧”。   ②. 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   ③.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④. 抇其谷:掘. 谷:山谷,山沟。   ⑤.意:通“臆”,怀疑。   ⑥.为(wéi):动作,做法。
⑦.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4.原文【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i)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扑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加点字: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 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5.原文【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因为)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加点字: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顺接,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吃。   15.食: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花了好长时间呢,要采用哦O(∩_∩)O~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7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翻译: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25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追问

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