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业是指大学生新创公司或企业,自己是企业或公司的主人。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1.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之路。众所周知,劳动力过剩,就业难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而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在扩招前的水平,而且许多单位希望应聘者都能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良好的环境。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到各个高校都热情鼓励,支持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为大学生创业也积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对有条件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已经具备了难得的机遇。
3.大学生创业的路子相当的广泛。许多大学创新意识强,有自己的专利或开发项目,创办高科技企业,是创业的一条理想之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创业之路可供选择,比如,一些毕业生运用自己的专长、特长,个人或合伙开办餐馆、书店等等。这些都属于创业的范畴。
4.当然,先就业再创业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有些立志创业的毕业生或由于缺乏创业的经验,或由于缺少创业的资金,先加盟与自己创业目标相符的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积蓄了资金,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独立创业,这对许多要创业的毕业生来说,也许是更理智,更稳妥的选择。
现在,随着大学生的一年年扩招,大学生,本科生已经不是很新鲜稀奇的学历了,这样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但是,虽然是毕业班了,还是学生,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呀,为什么要那么过早地担心自己本不应当担心的事呢?为什么要荒学业而重工作呢?
近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就是高校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它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效,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商榷。
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为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一味地把毕业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10月10日《信息时报》)"先就业后择业"有一定的合理性。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加之毕业生社会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甚少,很难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求学期间已经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大学毕业生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应该说,客观因素让他们无暇考虑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自己能在某个岗位上服务多久。
同时,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这块"金字招牌",也为学生的"饥不择食"推波助澜。学校逼"嫁",使很多学生在并不清楚单位究竟适合不适合自己时,只能无可奈何地"先进去再说","我们可不想因为个人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据说学校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能让他们放下"心高气傲"的心态,扎实地走向社会,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益。果真如此,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也可谓用心良苦。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形象。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将用人单位作为跳板,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良现象,它必然使用人单位感到伤心和失落,产生被欺骗和被玩弄的感觉,甚至会逼迫他们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自我保护手段以约束求职者。事实上有的用人单位干脆"拒用应届毕业生"。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决不是好兆头。到头来,形成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和大学应届毕业生之间"麻秆打狼---两头怕",不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利益,也影响人才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我们经常谴责一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劳动合同。确实用人单位存在滥用优势地位的因素,但一些求职者的不诚信行为也使用人单位吃一堑长一智,为防止再次受骗上当,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过于谨慎,矫枉过正。从这个意义上讲,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与求职者的不良行为不无关系。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企业对一名员工进行一定时期的技术培养,并帮其办好落户等一切手续时,这名员工突然提出辞职,企业会怎么想?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大学生发现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发展而离开原单位,另谋高就,这是可以理解的。用人单位也不会小肚鸡肠,迁怒于求职者。但问题的关键是,大多数毕业生并非因为这个原因背叛单位,而是进入时就没有长期工作和服务的诚意。这已不再是能否施展才华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这正是用人单位最不能容忍的。
找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声称要达到去年大学生就业率73%以上的目标。尽管如此,还会有27%左右的学生无法及时找到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就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年轻人创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几斤几两,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
二:选择要正确,最好是和自己的兴趣搭上边的事业,这样做起来会很愉快。
三:要学会吃苦。创业了,是大人了,就不要象小孩子那样去做事,出门打车,抽好烟喝好酒,没事找找朋友聚一聚。只有克制住自己,才能让自己更努力的创业。
四:要专著,今天我决定开饭店拉,就开始忙活,明天要炒股票拉。就又开始忙活。这样的结果就是……肯定白费。本来知识少,对什么都不了解。就凭着一股热血就往上干。就象熊瞎子掰苞米。
五:不能家族化。我要开饭店拉!大叔家狗胜子闲着,来当服务员。厨师用二舅家那三胖子。水案用……。这样有太多的弊端了,比如他们犯错了,你说还是不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只好维持下去,越维持越僵,直到事业瘫痪,还有就是他们会凭着和你的关系多多少少捞点外快,要知道,这些外快到头来是出自你身上的。想要团结,太难,不如顾不认识的,干的不好,走人!
六:别骄傲!这相当重要,有些人事业稍微有点起色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事打个电话通知一下七大姑八大姨俺赚钱了,请你们去万豪吃饭~
七:切记玩物丧志。赚了钱,学会了斗地主。以后的事情不用说也知道,又完蛋了。
八:遇到困难要坚强面对。这是老生常谈了,不多说。
我豁然发现前面的路开阔了很多,原来我还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还有机会去证实我自己。虽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它让我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高薪的机会,可我并不以为这是件坏事,我也不觉得这是我一时冲动,相反,我从其中收获到了很多东西,这也让我更加的勤奋、坚毅。同时我很庆幸,因为我找到了可以值得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找到了什么是我想要的东西。
失败了不得已,为了生存,我不得不重新就业,现在面临困惑的是,我要不要做回广告?这会不会偏离了我的目标?说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做生不如做熟,也许假如我把广告作为自己的创业目标的话,我有可能最终成功,就像我离开之后接手我工作的同事现在已经混到了总监。可是,我对广告已经倦了,这个并不是我最想做的。
重新就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和经验的积累,等待时机去重新开始,自然工作还是应该结合创业去选择。对于我来说,我自己觉得我去做销售或者治理,会更有助于我的目标的实现,冒险、创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本身不是件坏事,我认为这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面临太多的诱惑,而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了,假设只有一次机会,也许就没这么苦恼。但是机会也是自己去创造出来的,假如我不去争取的话,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机会。
就业的准备:
就业的心理准备:
创业的准备:
随便帮你找了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观
务虚不务实、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经验……这些看法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型,素质教育成为一个主要内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成为招聘的主要标准。因此,从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还有一段就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国内高等教育所缺乏的职业教育。那么,职业教育这一课到底应该由谁来补。
学生:学历、经验难以兼得
一项对本市IT行业进行的薪酬福利调查表明,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求职者通常更容易获得薪酬优厚的工作,每多受一年教育,年薪平均增长8.3%。有一些高薪岗位虽然对学历要求不高,但一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看出,要想找份好工作,要么是高学历,要么是有工作经验。而最优秀的人才则同时具备了这两项素质。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企业这样的条件,真有点“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华夏大地教育网总经理高松涛认为,尽管高学历和多年工作经验都能带来很好的职业生涯,但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还是有些苛刻。所以,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来找工作也是“迫不得已”。企业这样做也很精明,他们知道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在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会回答说,能力要大于学历。这恰恰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难度。”新东方IT教育机构总经理吴雷告诉笔者,把这个问题放到现实当中,一些企业就对所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经验等条件,这实际上是企业从盈利目标异化出来的一种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另外,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求职者自身也存在着学“不”致用、工作适应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不可否认,学历高低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企业“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的招聘原则也不无道理。毕竟,这是企业在招聘当中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高校:素质、就业率孰轻孰重
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抱怨说:“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像我们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机会实在太少了。”现在,他决定考研,希望以高学历的优势来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找到满意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传统教育在岗位需求面前暴露出的一个‘瓶颈’。”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杜教授告诉笔者,传统教育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者之间更符合一般性的“师生”关系的定义。学校里学的是基础知识,主要工作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对自身的再教育和工作后的积累。给学生一个学术背景,是高校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在学校里,培养的是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以后,学习的内容虽然变了,但方法仍然是通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毕分办负责人表示,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获得。好的方法就如一把好“利器”,能够在工作学习中游刃有余。
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吴剑锋处长告诉笔者,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与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般的教育不会很系统地教授实际从业经验,也不能把教学的所有内容与将来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需要高度结合。传统学历教育的内容体系立足于某一特定学科,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是以某个具体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其实,就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应该是分开的,学校当然要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学校不能变的只顾及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就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毕业之后会可以有很多出路,可以研究专业,可以出国深造,当然,也可以就业。社会上不应该把找工作的压力过分渲染。毕竟,高等院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职业教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参加编程大赛,就有获得知名企业就业的机会。”日前,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华夏大地远程教育公司举办的2004年NCRE编程大赛上,参加编程大赛的150名选手中的37名参赛选手达成了就业意向,等待他们的是令人艳羡的白领职位。不过,华夏大地教育网的总经理高松涛表示:“通过比赛找工作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参加职业教育才是这些刚刚毕业学生在就业之前最应该上的一课。”
职业教育将给毕业生提供多一些的就业出路。NCIE与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合作成立了NCIE中关村人力资源俱乐部,专门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吴剑锋处长介绍,俱乐部通过邀请协会内部的企业HR经理、市场部人员及资深的职场专家,面对面地为学员提供包括职业发展如何规划、面试技巧培训、实习推荐、招聘信息等服务项目,使学员针对自身的情况,为自己“规划职业人生”。同时,俱乐部还会召开企业供需见面会,为学员择业、就业提供可靠保障。为学员提供更直接、更实用的服务措施。
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周明也介绍说,信息产业部每年都要投入很多资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免费培训工作。现在,这个工作已经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IT管理咨询顾问的规模化培养,鉴定中心推出了ITMC培训,鉴定中心主要负责考试和管理工作,盈动华建则负责IT管理咨询从业人员培训、市场推广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清晰的定位和高效的运作从机制运营上确保ITMC成为一个权威、中立的第三方信息化认证培训,也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一个选择。
其实,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结合。而说到根源,还是因为职业培训机构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学员,更是为聘用学员的企业服务。有效把握市场和最终客户的需求,也许才是让学生、高校、企业、职业教育机构都满意的一个好办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