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用年代尺表示

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用年代尺表示

孔子一生主要经历(年代尺):

1. 圣诞: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庚戌年八月廿七日,孔子圣诞日。

2. 身世:公元前549年三岁丧父,公元前535年十七岁丧母。孔子能够成为文化巨人,靠的是母亲的培养以及自己好学不倦的精神。

3.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民间办学,成为历史上以教育为事业的第一人。---- 孔子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终其一生,教学43年,弟子三千人,贤才七十二人。所以说,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4. 公元前501 -- 500 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岁之际,达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陪同鲁定公出席齐、鲁夹谷之会,与强悍的齐国君臣斗智斗勇,取得辉煌的外交胜利。孔子终其一生,关心政治,极力宣传仁道、礼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孔子虽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为后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却在两千多年后给孙中山提供了精神力量。所以说,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5. 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 -- 484年,孔子55--68岁,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卫、宋、郑、陈等国十三年,却始终不得重用,甚至有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以及遭受隐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穷"。孔子"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他身后二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6. 整理古籍:公元前494 -- 479 年,孔子68--73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7. 逝世: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夏历壬戌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孔子一生主要经历(年代尺):1. 圣诞: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庚戌年八月廿七日,孔子圣诞日。2. 身世:公元前549年三岁丧父,公元前535年十七岁丧母。孔子能够成为文化巨人,靠的是母亲的培养以及自己好学不倦的精神。3.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民间办学,成为历史上以教育为事业的第一人。---- 孔子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终其一生,教学43年,弟子三千人,贤才七十二人。所以说,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4. 公元前501 -- 500 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岁之际,达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陪同鲁定公出席齐、鲁夹谷之会,与强悍的齐国君臣斗智斗勇,取得辉煌的外交胜利。孔子终其一生,关心政治,极力宣传仁道、礼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孔子虽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为后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却在两千多年后给孙中山提供了精神力量。所以说,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5. 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 -- 484年,孔子55--68岁,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卫、宋、郑、陈等国十三年,却始终不得重用,甚至有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以及遭受隐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穷"。孔子"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他身后二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6. 整理古籍:公元前494 -- 479 年,孔子68--73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7. 逝世: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夏历壬戌年。
1条wszk33赞虽然
广告2021-01-13
1赞·122浏览
4赞·1,142浏览
15赞·1,165浏览2017-11-26
328浏览
50赞·2,834浏览2016-12-01
0播放
0播放
娱乐大咖秀
32条回答·52,601人在看
17条回答·54人在看
17条回答·20,514人在看
评论
第2个回答  2016-09-05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