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闹?

如题所述

问题问的很笼统,1000个孩子1000个样,每家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总的来讲妈妈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闹,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当孩子和谁感情越亲近越信任谁的时候,越容易在谁面前出现哭闹,就像成人往往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更容易表现的脆弱是一个道理。而这个人通常都是妈妈居多,母子连心,当孩子在妈妈面前爱哭闹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在和妈妈撒娇,寻求心理安慰。

第二,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职场妈妈身上,孩子喜欢妈妈,可是妈妈却要出去工作不能陪伴孩子,越小的孩子越难明白妈妈的无奈。而旁人即使对孩子再好也无法取代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他只会因为想念妈妈而觉得委屈,所以一旦妈妈回来了,当孩子的表达能力不足,无法争取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就会用哭闹来表达心里的委屈和对妈妈的想念。

第三,的确会有相当一部分妈妈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过于严厉,把孩子弄哭。当隔辈亲的溺爱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没有规矩,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可是管教孩子又不注意语气和态度,孩子就会用哭闹作为武器来反抗妈妈的专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1

如果在孩子心中,最亲近的那个人是妈妈,妈妈不在场时,孩子会降低对看护人的情感需求,会表现得比较“平静听话”。妈妈在场时,他会把自己对环境不满和他人的不适感都表现出来,希望得到安慰。低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就会呈现出哭闹的状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哭闹的频率和程度会有所不同,家长能做的,是排除了孩子身体不适的因素后,在孩子的情绪表达和控能力方面耐心引导。对于长期母乳喂养的孩子而言,妈妈是“既能吃又能玩”的最佳对象,出于对母乳的依赖(不仅满足于吃,还有触觉、气味加在一起的全方位安群感和满足感),孩子会比非母乳喂养的宝宝呈现出对妈妈更多的依赖。

语言的发展力能和情绪控制能力是息息相关的。从孩子出生起,语言时相对于视觉、听觉、触觉、情绪发展最慢的感觉,需要外接的“输入”和“刻意教育”才能发展到“运用自如”的水平。以我自己带孩子不间断观察的结果看:如果从七个月时刻意引导,孩子要到三岁半以后才能完全无障碍地与大人交流。孩子在半岁以后,就可以分清主要看护人的区别,能准确地辨别出自己“最亲近的那个人”。这个“最亲近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妈妈。排除上一段说到的母乳喂养因素,如果孩子从出生时就是非母乳喂养、妈妈又长期缺席,妈妈在场孩子哭闹的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处理孩子哭闹最好的方法不是制止,是仔细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尽量解决孩子的需求问题,再不能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跟孩子讲清原因,多试几次,孩子都会接受。

 

第2个回答  2018-01-11

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无论是爸爸带还是外婆带,孩子都表现得超级乖,超级听话。可是一旦妈妈回来,孩子秒变小猴子,开始特别特别黏妈妈,哭哭闹闹,一点也不乖。

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我们愿意放下一切包袱,将自己最柔软和脆弱的一面暴露给那个人,因为我们知道,不管自己怎么闹,怎么撒泼耍横,怎么任性胡闹,那个人都会对你不离不弃,都会无条件的爱你。在孩子心里,妈妈就是那个孩子认为最有安全感的人呐。妈妈是孩子释放情绪的出口,是孩子求得关注和爱的出口,在妈妈面前,孩子可以最真实、最放松、最自在,不用顾忌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所谓最甜蜜的小负担,最温柔的小心酸,大抵如此吧。

所以,每个妈妈都要珍惜那个在自己面前发脾气的小猴子,等ta长大了,你想让ta在你跟前折腾,想让ta在你面前晃来晃去,大呼小叫,可能就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小孩子也有细腻而敏感的小情绪,也会察言观色,也懂得谁对ta是真的好。

孩子在你跟前秒变小恶魔,那是因为她足够信任你,因为她爱你胜过了爱任何的别人。这对当妈的来说,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骄傲。愿每个妈妈都能懂得这份毫无保留的爱,耐得住性子,守得住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