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记者采访时的用语

我想知道一下记者采访的时候多数会用到的用语或者问题,还有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谢!

参考下面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引用下面的这则故事,说明采访时应注意的语言问题。

记者:总统阁下,您能就总攻的时间说点什么吗?

罗斯福:您能保守秘密吗?

记者:难道您不相信我吗?

罗斯福:我相信您。但是对于一位新闻记者来说,了解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又有什么意义呢?

罗斯福对于记者的提问。回答得既得体,又巧妙,充分展示了他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采访”和回答提问。

(一)明确目标

1.进一步了解采访的特点。

2.练习采访和答问。

(二)整体感知

1.怎样采访?

2.采访和答问的活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咸过程

1.学生自读[表达指导],回答下列问题:

(1)采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样接受采访?

明确(1)首先,要了解对方情况。其次,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应拟定采访提纲,确定采访内容。重点是设计要提出的问题。设计问题,要找准线索,由表及里,便于被采访者回答。最后,要注意采访的开场白,它往往决定着采访的进程与结束。要注意对象的年龄,性格,身份,爱好,目前正在做的、想的和正在追求的。同时应斟酌采访用语。采访用语的设计应遵循三条原则:①礼貌;②得体;③可控。

(2)首先,接受采访之前,应该大致了解采访者的意图,以便有所准备。其次,回答采访时要有所侧重。再次,回答的话不在多而在精。最后,谨慎选择用语。

2.做[口语练习]1

明确:采访失败的原因是:①时机不对;②问题过于直接;③采访过程中缺乏可控、调解手段。

3.做[口语练习]2

要求:任选一题;标明时间。

4.做[口语练习】3

5.从下列选题中任选一题,同学之间进行采访活动,要求到讲台表演。

①你认为中学生是否该有浪漫的感情经历?

②你和长辈之间能够进行顺畅沟通吗?

③你认为网络能代替书籍吗?

6.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分析、总结。

7.以学生为提问者,教师为答问者,进行一次师生间的对话活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借鉴实例],与自己的课堂活动对比,总结自己在提问或答问中的优点与不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4
记者在采访时,避免用一些封闭式的问题,比如说: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因为这样的问题无法调动起采访对象的说话欲望,人家最多回答你:是、对、好……
同时也要避免问题太宽泛,比如说:你怎么想、你怎么看、你觉得有什么意义……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大,会让采访对象无从回答,不知道该从哪方面说起。记者采访没有什么固定的语言,只要了解被采访者的语言习惯,了解所采访行业的专业术语就可以了!
第2个回答  2007-11-11
一般用敬语"您",以示尊敬.
二,记者的采访永远都是随机应变的,坑蒙拐骗,威逼利诱.
所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问题和称呼,都有可能是合适的.
第3个回答  2018-07-05
记者采访时是不是让举报人的真实身份说出来?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注意:
1、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2、注意语言美
3、提问时要估计对方周围的人(注意采访地点)
4、在一个问题谈完之后,没提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有所停顿,这会使对方人人自己回答不充分、不准确或太平淡,对方会接着补充(我试过,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有时候有些冷场~~呵呵)
5、事先拟多一些题目;
6、不要逼问诱问套问,比如不能问“公共食堂有几大好处”,而应问“你觉得公共食堂办的怎么样?”
7、不要喧宾夺主,自己讲的过多;更不要和采访对象无休止地争论。
下边复制了一个,上面的是我在很早的一本书上看到的,也是我自己实习采访时遵循的几个东西,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我们中的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社出版,第92页。)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些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http://www.topo100.com/shichangdiaoyan/dianhuadiaocha/2007-07-20/234.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