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李庄镇历来以农耕为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科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黄种水稻压碱,使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耕种方式,推广科学种田和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封闭守旧的落后面貌,进而步入了开放型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1949年粮食单产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公斤,1978年粮食单产6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25公斤,1985年粮食单产4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43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11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全镇农业总产值飞速增长。
畜牧业发展迅速,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存栏量猛增,在以使役为目的的基础上,迈向了以商品生产为主,实现了由户户有牲畜,家家养猪羊向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转移。2004年全镇牲畜存栏量为20500头,生猪存栏量27000头,养羊10000余只,饲养肉食鸡20000只,蛋鸡80000余只,鹅10500只,鸭12000只,养兔30000只,发展养牛村15个,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各四个,养羊放牧的数不胜数。
果树栽培主要以苹果为主,1973年申桥北部一带育苹果树苗7000余亩,带动了全镇林果发展。到1990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烟青、红星、金帅、红香蕉、国光、青香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桥北张村成为全市的高酸苹果树苗基地。
蔬菜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中期蔡冯、李庄东王村一带就有种菜习惯,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1992年,农业生产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了“一年搞突破,两年大发展,三年建成大蒜、葱头园”的奋斗目标,在生态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建起蔬菜大棚950个,近几年几乎北部的四个办事处都是大蒜、葱头间作种植,大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客商竞争这块肥沃的宝地。
建国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企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7年成立了铁木业合作社,以沙珠邢村为首的屠宰业、李庄东邻任家、刘口、南北李、南郭、齐口一带的皮货、车马挽具等迅猛发展,李庄窑厂相继落成,为未来的城镇建设铺设了桥梁,先后又办起了柳编厂、地毯厂、油房、拖拉机站、胶管厂、机修厂等镇办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办企业承包给个体户,私营工商户逐步兴起,1987年屠宰专业户达到1000余户,沙珠邢的宰猪、牛、羊、驴户,筢子吴的筢子加工,茶棚张的地毯加工,小堤村的镶牙,潘家口、马家口的麻绳和丙纶绳加工,同时木器加工、建筑、机车修理、电焊、酱菜加工及食品加工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镇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尤其镇办的几个地毯绳网厂80年代盈利丰厚,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李庄发展重心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招商引资绳网兴镇上来,1998年10月5日,镇北绳网大世界工业园区开始筹建,同年的文化路、邮政路、府前路加宽畅通,引黄的洪吸管,集资股份形式改建了黄河下游的第一引黄闸,把黄河这一水利命脉引进了李庄千家万户,引进京、津、沪、港外资近10亿元,全部放在绳网发展,中心镇李庄挂上了“绳网之乡”的广告牌,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安全网新闻发布会。
建国后,李庄镇的商业发展一直是依靠供销社管理的几个门市部,1978年后,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商业发展更为惊人,个体工商户突飞猛进,经营项目快速增加。范围普及全镇,2006年全镇有百货、服装、鞋帽、电器、通讯、瓷器、种子、农药、建材、副食、餐饮、医疗、服务等个体经商户不下2000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庄的交通、邮电、电力事业不断发展,1985年220国道的畅通,如今加宽加厚使用期达30年的高标准路,8公里路经该镇,浮桥路,惠青黄河大桥路等主要道路相继铺成,自1998年起先后为全镇75%以上的村新铺柏油路,95%以上的村全通到了环镇路的国省要道。构成境内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李庄、陈家、邢家、李朝阳和申桥等村运输业蓬勃兴起,李庄、申桥两个支局负责邮路210多公里,年进出转邮件3940件,报刊发行670种,年累计发行量达50800份,刊物19700.份,年营业额4000余万元,有线电视接通率达100%,电话接通率达100%,全镇105个自然村均通了电话。2001年全镇农网改造全部结束,全镇用电户10090户,农村用电大幅提高,企业用电超过1000万KWH。
李庄教育基础好,惠民三中在李庄,1998年合并于惠民一、二中学,这里是惠民城南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镇有小学8处,中学2处,适龄入学率为100%,幼儿园2处,1996年李庄教育借达标之风,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内部组合,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李庄第一、二中学教学楼落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内部管理在全县连续十年名列前茅,达到有史以来鼎盛时期。1999-2003年,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修缮和新建,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各中心小学也配备了微机及电化教学设备,撤销了村小学校,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幼儿园已发展到60处,在校幼儿达2000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