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四方,不辱使命,古代外交官怎么一展风采的?

如题所述

我们经常能看到外交官在电视上舌灿莲花,代表自己的国家向世界发声。我国外交部的表态总是非常优秀,不但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而且意味深长,彰显大国风范。

词典上也有很多形容他们能力出众的词语,比如捭阖纵横,折冲尊俎等等。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我国古代有没有外交官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古代外交官,我们会想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历;会想到晏子使楚,不辱使命的故事;会想到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传奇。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波澜壮阔,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一些外交家大放异彩。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家

春秋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称为行人或者行礼,战国则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官员,比如秦国的相邦,楚国的令尹,韩国的典官都负责一部分的外交事务。这个时期的分工还不是很完善,外交通常作为高级官员的一部分权力。比较之下赵国的外交官制比较专业,由行人,谒者等官员负责。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郑庄公的外交政策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三个特点。

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初期,周天子的权力和军事能力都大大降低,但是还拥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而郑庄公作为周王朝卿士,也就是王卿的执政者,有能力左右周天子的决定和行使周王朝的大权来为自己牟利。

他在对外扩张中,打出了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占据了大义,通过这种方式,他为郑国早期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远交近攻郑国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国力发展较快,引起了邻国的不安,常常被人联手制衡。面对靠近的宋、卫等国家的威胁,较远的齐国、鲁国是很好的助力。

庄公很明确的意识到,联合齐鲁,抵制宋卫是当前想要发展的一个好办法,因此定下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这为郑国提供了安稳的发展环境,让郑人不用每天担心邻国的进攻。

分化敌人隐公五年,郑庄公提出和陈国结盟,而陈国没有同意,第二年庄公袭击了陈国,在大胜之势下再次拉拢陈国,结成了同盟。这次行动使宋卫陈的联合体破裂,并且和陈国化敌为友,加强了自己而削弱了敌人,减少了发展的阻碍,是一次非常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成功外交。

秦汉时期外交家

秦代负责外交的官员是典客和典属国,汉代负责外交的是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汉初经过白登之围战败于匈奴后,加上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内情况,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后来文景之治,平定七王之乱,国内彻底稳定,武帝时期开始对匈奴反击。

这段时期马邑之谋,绝漠远征,雪满弓刀,精彩纷呈,也涌现了一批为国奔走的外交家,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张骞的经历。

汉武帝准备对匈奴动兵,希望在西域寻找盟友一起夹攻匈奴,因此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风吹日晒,环境险恶,他经过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不幸被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被俘期间,匈奴人让他们去放羊放牛,并且严格的监控他们,还让他们娶了匈奴人以监控和腐化他们。但是张骞一直没有屈服和放弃,始终寻找机会出逃,终于在十一年后抓住匈奴人的松懈时机逃走,继续西进。他们没有食物和水,就射杀动物和鸟,食肉饮血,终于来到了当时的大宛。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相继联系到了大月氏、大夏等地方,但是他们因为匈奴积威已久,不敢抗争,张骞只好返回,在途中他再次被匈奴人抓到并逃脱。

历经十三年,张骞终于回到了大汉。这次行动虽然没有达成联合对付匈奴的战略目标,但是获得了很多关于西方的信息,对之后发动战争很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魏晋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分久必合的阶段,在这前的三国时期,各种名臣将相多不胜数,也有很多出众的外交家活跃其中,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诸葛亮。而诸葛亮一生的外交政策概括下来就是联吴抗魏,拉拢少数民族。

联吴抗魏诸葛亮很早就看清,曹操占据北方,国力雄厚,百姓众多,很难对抗,所以他始终推行联合孙吴势力与曹魏对抗的策略。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后,刘备刚刚打完败仗,情况非常不好,诸葛亮受命前往东吴希望结成孙刘联盟。

《资治通鉴》中记载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诸葛亮通过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口才劝成了孙权,形成了孙刘联盟,为之后三国鼎立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赤壁获胜之后,三国鼎立形成,之后发生一些摩擦,刘备向孙吴开战,夷陵之战战败大大损失了国力。这个时候诸葛亮不被情绪左右,判定曹操才是最大的决定,选择继续与孙吴保持友好,互不侵犯,联合抗魏。虽然最终能力不及天数,但是诸葛亮高超的外交眼光和手段还是被认可的。

拉拢少数民族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叛乱后,恩威并施,并以安抚为主,叛乱一平定,他就撤出了军队,从而缓和当地的矛盾。他将南中划分成了六个郡,又下达了专门的政策来安抚南中地区。

其次,他尊重当地的习俗,保留了各个民族之前的部落形式,承认那些首领的权力并且下达新的封号。通过这种让少数民族自治的方法,既可以减少用来看守南中的人手消耗,又可以维持当地的稳定,甚至还能让当地人爱戴蜀汉政权,

而且诸葛亮还在南中大力发展经济,在很多地方屯田并派人教当地人怎么更好的种地。他兴修水利,建造道路,统一货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当地的发展,让他们学习汉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大加强了这些偏远地区和中央的联系,获得了可用人口。

唐宋时期外交官

隋唐时期负责外交的是鸿胪寺和尚书主客,之后也沿程这种制度。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大唐和当时很多国家都有外交联系,《旧唐书》中就有玄奘西行和日本遣唐使的记载。

公元643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进行了一次交流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在公元647年的时候,以正使的身份再次出使,而这次出使也恰巧赶上了天竺的政变。

这次一共三十多人从长安出发,抵达天竺时,正好赶上老王刚死。因为没有继承人,只有一个已经嫁人了的女儿的缘故,天竺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动乱。最终新王篡位,国内战乱不止。而新王窥窃其他国家向唐上贡的贡品,领了两千多人抢劫使者团。最终三十多人丧命,正副使者被擒,之后王玄策在监狱中借机跑了出去。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被抢劫之后,按说应该返回长安,上报朝廷。然而王玄策并没有这么做,他认为路途遥远,回长安不容易而且可能发生变故,因此直接向当地几个国家借兵。向吐蕃、泥婆罗几个小国家征召了一万出头的兵力,王玄策将他们打上大唐的旗号进攻天竺了。

王玄策先通过火牛阵破了天竺人引以为傲的大象兵,之后短短三天连破数城,斩杀的加上淹死的足足上万人,将新王吓的落荒而逃。

之后新王收集溃兵想要边战边退,被再次击败,从上到下都被俘虏,中天竺被,东天竺的国王送来了大量牛羊表示希望和大唐结好,王玄策带着俘虏回国,被封为朝散大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