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虾蟹脱皮的因素

如题所述

影响虾蟹蜕皮的因素主要有水温、营养、个体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环境条件引起的应激反应。
蜕皮步骤:

1期是动物紧接蜕皮之后,停止进食处于休整阶段,此时外骨骼很软,动物不能以肢体支撑自身,附卧在栖息物上;

2期外皮进入矿质化时期,动物逐步能站立,但外骨骼仍较软;

3期是新皮钙化的主要时期。通过逐步恢复进食,外骨骼不断分泌钙化层,肢体的长节和前节可以折弯而不断裂,因为身体含水量高达85%左右。有A、B两个时段。A段:处于早期钙化中外皮初步变硬,从不进食过渡到逐步进食的时段。是组织快速生长的时期,肢体有轻微弹性。B段:“蜕皮周期”的钙化已完全,钙化层下出现新膜层;随即肢体开始积聚代谢性的物质贮备,但组织的生长会暂告段落;身体含水量降到61%左右。

4期为下次蜕皮作准备的时期。如出现钙的重新吸收,并分泌外层新皮;代谢性贮备物发生迁移、在外皮上形成缝隙等状态,要经历4个时段才能完成。

5期动物从旧的外骨骼中蜕出,并迅速摄取水分。周而复始地行进。

新皮的生长:

新皮生成,首先必须使旧皮与皮下组织可以脱离,这过程称为“蜕皮间期”。比如,对虾在发生蜕皮前的几天时间里有出现;此后皮下细胞增多、延长,并分泌构成新皮的表皮和色素层。新旧皮之间出现液体,其中可见到细胞核,这是裂解旧皮的细胞和细胞核。对旧皮的消化一直继续到全部膜层和大部分钙化层都被破坏后才完成。由此形成的间隙就是“蜕皮间期”,使新旧皮易于分离,这是甲壳动物摆脱旧皮束缚必要的一步。

例如: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胸部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胸部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无能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养虾一定要注意其脱壳期,南美白对虾的蜕皮与其它对虾基本相同,一般在晚上的上半夜。幼体阶段在水温28℃时,30-40小时蜕一次皮,1-5g幼虾4-6天蜕皮一次。而中虾和15g以上成虾两次蜕皮间隔约15-20天。另外,低盐度和高水温可增加蜕皮频率(次数),有利于对虾生长。但有些情况下会造成对虾蜕壳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水质或底质恶化,表现在旧壳仅蜕出一半或即使蜕出旧壳身体反而缩小。

2、喂不饱,长期饥饿影响蜕壳,营养不足,或饲料差不易吸收。

3、氧气不足蜕壳困难。

4、放养密度过大、密集挤迫,互相干扰会延长蜕壳时间,或蜕不出壳而死亡。

5、水温突变,低温阻碍蜕壳,高温也会延迟蜕壳。

6、药物影响:乱用抗生素或应用药物过多影响蜕壳或产生不正常现象。

7、光照太强或水的透明度太大水清到底,使对虾乱游塘,整天游水不蜕壳或生病。

8、一些有害生物如纤毛虫,使对虾的甲壳发生矿化,新旧壳发生粘连导致对虾蜕壳困难。

9、一些细菌性疾病导致,如黑斑病,原理见黑斑病。

10、水里缺少微量元素矿物质。(相当重要)

总之,对虾十大影响脱壳原因告诉我们养虾不光是靠天气、运气和技术,要想养殖成功我们就必须得去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设备,水产养殖就是先养水,提高溶氧、改善底质!针对底居动物池塘底质必须好,才能更好的养殖鱼虾!
第2个回答  2020-10-07
影响小龙虾蜕壳的因素主要有水温、营养、个体所处的发育阶段以及环境条件引起的应激反应。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壳间隔短。小龙虾的蜕壳多发生在夜晚,人工养殖条件下,有时白天也可见其蜕壳,但较为少见。根据小龙虾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其蜕壳周期可分为蜕壳间期、蜕壳前期、蜕壳期和蜕壳后期4个阶段。蜕壳间期小龙虾摄食旺盛,甲壳逐渐变硬;蜕壳前期从小龙虾停止摄食起至开始蜕壳止,这一阶段是小龙虾为蜕壳做准备。小龙虾停止摄食,甲壳里的钙向体内的钙石转移,体内的钙石变大,甲壳变薄、变软,并且与内皮质层分离;蜕壳期是从小龙虾侧卧蜕壳开始至甲壳完全蜕掉为止,这一阶段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作者观察到的大多在5~lOmin,时间过长则小龙虾易死亡;蜕壳后期是从小龙虾蜕壳后至开始摄食止,这一阶段是小龙虾甲壳的皮质层向甲壳演变的过程。水分从皮质进人体内,身体增重、增大,体内钙石的钙向皮质层转移,皮质层变硬、变厚,成为甲壳,体内钙石最后变得很小。
第3个回答  2020-10-07
影响虾蟹脱皮的因素
虾蟹能否正常蜕壳与其应激状态和生理代谢有关,当发生温度突变、密度过高、使用微量化学制剂如漂白粉(氧化剂应激)、硫酸铜(重金属应激)等化学药品时会干扰或刺激虾蟹蜕皮激素的分泌,而合理使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益生菌代谢产物等可以起到调节虾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生理代谢的作用,促进虾蟹蜕皮激素的分泌和恢复其正常的蜕壳进程。

众所周知,虾蟹每一次蜕壳都会伴随着个体的增长,其养成规格大小除了与其营养保障有很大的关系之外,还与苗种质量、养殖密度、养殖生态的优劣和水中的钠、钙、镁、铁、锌等元素的含量及可吸收性有关,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虾蟹能否正常蜕壳和生长,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虾蟹的蜕壳必定会受到影响。

蜕壳次数减少时,养成规格就会偏小,蜕壳次数增加时,养成的规格就会增大,且每次蜕壳后其个体就会增加10%-30%,苗种阶段蜕壳后的增重率相对较高。不同的品种其蜕壳次数差异较大,河蟹的溞状幼体蜕皮5次后可发育成大眼幼体,蜕皮间隔天数一般为2-6天。青虾的溞状幼体发育至仔虾需蜕皮9次,约需20-30天。南美白对虾的蜕皮次数要远高于河蟹和青虾,从无节幼体发育为仔虾通常需蜕皮12次,平均1天蜕皮一次。罗氏沼虾幼体育成仔虾需蜕皮11次,历时25-30天。

蜕皮的间隔周期长短与虾蟹的生长阶段和所处环境的温度高低、食物丰度、水质状况等因子有很大的关系,幼体或苗种阶段的蜕皮间隔周期要小于生长的中后期,生态好则蜕皮间隔周期短,蜕壳频率高,生长速度较快。

在虾蟹的生命周期中,其蜕壳(皮)次数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常生长的河蟹一生可蜕壳20-21次,早熟的个体只蜕壳13-14次,蜕壳次数少的早熟个体要远小于蜕壳次数多的个体。体重5克左右的河蟹俗称“扣蟹”,长至成蟹一般需经5次蜕壳,但受养殖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个体蜕壳4次就趋于成熟,养成规格偏小,也有少数个体蜕壳6次,其养成规格远大于平均值,因此,虾蟹蜕壳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养成规格的大小,只有达到正常的蜕壳次数才能养成大规格的商品虾蟹。
第4个回答  2020-10-07
虾类在发生蜕皮时,新的表皮完全长好,当色素层形成后,还具有颇大的可折弯性。在快要从旧皮蜕出之前,体内的含水量开始增加,这时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弯曲与冲刺式运动。最后,它会选择一个隐蔽处,不断弯曲其腹部,并穿过胸部与腹部之间的隔膜而蜕出来。在蜕皮期间及其后期,动物身体迅速膨大。胃的膨胀是很重要的特征,这使动物在蜕出之前能够扩张胸部的外皮。虾是通过吸人气体而扩张胃部,并在蜕皮时从外皮吸收钙。

正要从旧皮脱出之前,血液和组织开始摄取许多水分。虾的摄水主要是通过体表,摄入水分的因素之一是蜕皮前期血液渗透压的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分被吸进体内。蜕皮时的迅速摄水使血液稀释,渗透压下降。蜕皮前期血液中主要是离子成份浓度的升高,尤以钙和镁百分浓度的升高为显著;蜕皮后,动物血钙的下降是与新皮的钙化同时出现的,这时血钙的数量还不足以说明新皮钙化的程度,因此,还必须从外界摄入钙。动物为了使新皮不致受到扭曲,蜕皮不久的动物会尽可能减少肌肉活动,处于休整时期。所以许多种水生动物的蜕皮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是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二是动物处于无能为力时躲避弱肉强食的一种手段。如果受到连续光照,它们会推迟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