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一二年级成绩具有很大欺骗性

如题所述

怎么说呢,我们专业课老师说过,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一年级班级的学生,那么他们的发育可能有3—10岁的跨度那么大,一时的成绩好坏不能代表以后的成绩如何。而且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都比较简单,就算现在不会晚几天他可能就懂了,不能因此就说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差。年龄越大学生间的学习差距就会慢慢显现,这就是学习能力的不同了,越后知识越难,有的知识可能跟得上有的就不行了。但最后一个人的成绩就不止看在学习上聪不聪明了,而是看他的学习习惯,一个以前学习不好的人因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保持好的学习成绩,反之就未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9
刚上学比较听话,呆两年以后也就熟悉学校了,老师什么样也知道。以后就要拼自主学习能力了,还有,一二年纪都是些基础知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17
2、不少家长在开始陪读时,方法就错了。比如,有些家长会急于让孩子“每题必对”,所以像小B这种“做一题就问一题”的做法,一开始看上去可以让他保证每道题的准确率,但时间一长,伤害的是他自己的思考能力与专注度,养成了依赖性,而这种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是非常难的。
3、此外,有些孩子因为已经超前学习了,所以在学校上课时发现老师教的都是自己差不多已经会的,就不专心听讲,甚至减弱了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感和兴趣。而这一时期他们的成绩很可能看上去还不错,孩子就会觉得,“看来我不认真学习,成绩也挺好”,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就弱了。
从学科知识而言,三年级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二年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零散的,A知识点没有掌握不影响B知识点得分,而到了三年级则形成了系统,把一二年级的知识点都串了起来,而且难度明显提升。这一客观原因也造成了孩子在一二年级可能成绩很好,到了三年级却一落千丈。
为什么到了三年级成绩更真实? 这里,手君援引一位教育专家的观点:
1、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认真看书学习、做作业,并不等于动脑筋。孩子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记忆、模仿的内容较多,孩子凭机械记忆,照搬照抄。也能得到好分数。但是从三年级开始,即使在那些要求记忆、模仿的学习内容里,也包含了大量需要孩子开动脑筋的因素,如孩子不注意这一点,还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那么,随着要动脑筋的因素越来越多,以及学习内容的加深,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 2、小学三四年级,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并开始关注学习的结果。此外,他们的认识和兴趣范围日益扩大,开始对自然、社会的因果关系、计算规律产生兴趣,希望动手操作,喜欢养小动物,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阅读范围也开始扩大。由于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了提高,但同时又出现明显差异,出现了学习分化。
3、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和老师都跟得比较紧,对孩子各方面管理较严格,但孩子上三年级后,家长和老师都可能会觉得孩子已适应了学校生活,便不象从前那样操心了,加上孩子自控能力不强,便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所以,虽说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但有的孩子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由于一二年级学习内容较简单,所以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可是上了三四年级后,基础不扎实的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吃力,成绩自然会明显下降,由此还会引发厌学、自信心下降、上进心不强、自卑等。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成绩,需要重视,但不需要特别当真,因为这一时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一时期,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保护他对于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把目标放在孩子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培养上,才真正事半功倍,并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