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怎么写教案

如题所述

一、 教案组成

一篇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块部分。当然有的教材里还有教具、课前准备等等,这些也是可以的。但是鉴于面试备课时间只有20分钟,而教具在试讲过程中是可以呈现出来的,所以中公讲师吕琴建议大家保留五部分内容就已经足够了。其中教学目标又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块。教学重点包括教学的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重难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包括“四部曲”,分别是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板书设计是试讲知识点的总体呈现。教学反思一般只需要写上这四个字就可以,因为具体的反思内容需要等到教学结束以后才能写。

二、 教案难写部分

一般来讲,一次比较成功的试讲主要是完成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了。那么对于教案中比较难写的这几块内容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是教学目标。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少写;二是书写规范,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为学生也可以省去,行为动词如“背诵、了解、书写……”,行为条件是指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如“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对全班同学演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全文,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这里表达的意识是让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它包含了上面的所有书写要素。在这里提醒考生:四个维度是相对原则,由于备课时间短,所以教学目标不要太多。所以行为主体、行为动词不要省。后两者可以不要太详细。 其次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试讲标题就是试讲的主要知识点可设为重点,二是看试题清单中的要求;教学难点一般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对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点,例如提升学生价值观目标就可以定为教学难点。最后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是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二是导入新课注意新颖性,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一分半钟。新授教学内容要注意知识点的层次性,逻辑性不能混乱,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后要注意及时的巩固提高。最后是小结作业部分,这部分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切记不要让学生多读多算,要体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

总之,教案撰写要详略得当,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案难写的对方。

下面举个例子:教案 《兰亭集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1、2段:记叙宴集盛况(乐)

第3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4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1.2段

老师:清自读课文,思考: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体现。

2.研读第3段

教师:自读第3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3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研读第4段

①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②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六)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是否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的栖居。

(八)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1
根据你需要试讲或说课的课题来写,网上很多类似的教案的,你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同课题的教案,观摩别人的写法,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教案。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