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方语言到底是什么??现在的粤语?

如题所述

粤语比较接近,山西话就远了。907年,唐朝土崩瓦解,梁朝代立,但是山西地区早被沙陀人统治了几十年,而且直到978年,山西都一直被突厥沙陀人统治。再反过来看粤语,从安史之乱到黄巢大起义,北方汉人大举南迁,多在岭南一带,那时的粤语与唐朝话不相同,而呆在岭南一带的南迁汉民操河洛话,后来,南唐建立,局势相对安定,此时中原的沙陀人石敬瑭建立后晋,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了契丹人,长安一带还是汉人割据,中原已经被沙陀人占据,而且战乱不断,汉人于是主要有三个迁移方向:四川、岭南、江南。而迁到岭南、江南的主要是河洛居民,讲的河洛话(唐朝雅音),当然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话还与南朝汉语有关系,而大移民却改变了这地区的语言,晚唐汉语开始入主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时候岭南基本被晚唐汉语占据,相反黄河以北地区,山西话有点突厥式汉语倾向,河北开始鲜卑式汉语倾向,河洛一带有点点变化,到了宋朝,有了切韵.但同时期的粤语与宋朝切韵有一定区别,但基本保留唐朝音特点,后来女真入主中原,中原地区的汉语开始断裂式变化,儿化音出现,此时中原的汉语慢慢成了一种畸形汉语,俗称“汉儿语”,北方士族大举南迁,把宋朝切韵带入广东地区,而此时粤东一带还主要是宋初的河洛话,粤西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唐音特点,但是到了1214年,蒙金战争开始,金国人避免大屠杀,大量逃难到中国,中国皇帝安置流民,并且启用一些降将。此时江南汉语渗入胡化音,发生点点变化,而岭南地区相对安定,而同时期四川也相对安定,岭南、江南、四川地区话音稍差别多同致。1235年开始,蒙宋战争开始,一直到1279年,四川地区遭到了空前的人口流失,1000万人下降到60万人。宋蒙战争第三阶段,贾似道误国,宋朝灭亡,蒙古人也是举起屠刀,此时河洛、江淮一带汉民向南逃亡,在粤东地区客家话基本定型,粤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语也基本接近北宋的雅音了,此时,闽南沿海地区的话还是基本保留唐朝音特点。之后,蒙古人殖民中国一百年期间,中原汉语脱离雅音轨道,加重鲜卑化,特别是燕云地区。至明朝复兴中国,洪武正韵,中原官话又开始吸收江南汉语,这基本保留金音与南宋音特点,1628年到1662年,中华乱世,中原流民有的起义有的南迁,南迁的给客家地区带去了明朝官话,,1647年,张献忠战死,同时期,李自成余部转入湖广抗清,1650年左右,孙可望、李定国等加入明朝,抗击清军,北方话有渗透入粤语、客家话等,粤语、客家话稍稍加进了北方汉语的词汇,而清朝时期,一种更为畸形的语言—“mandarin"出现,并且清廷要求所有想做官的都要会说“mandarin"在这情况下,岭南也被迫参进一部分满大人,但是基本是粤语—宋朝,客家话—宋末,闽南话—唐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8
我们比较认同唐朝官方语言通用“古代山西话”的论点,虽然在不知是哪位“没牙(无耻,没有任何论据就下结论,对历史太不负责了)”的所谓“专家学者”的鼓吹下好多人说是闽南语或是客家话。但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可笑的说法。在一个封建时代的社会体制下,官方语肯定是以最高统治阶级为标准的,也就是当时的皇帝和他的大巨们,请各位枚举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几个祖籍闽南和客家的大臣试试…… ……
之所以有人说是闽南语,可能是因为苏东坡在福建待了相当一段时间,并留下了大量诗篇;陆游的前岳泰大人在福建做官,陆游也到过福建从军当差而已。要说明的是他们的祖籍和成长求学之地并不在福建,也并不是主动或心向往之地来福建的,而是被贬到那里去,或是无奈地选择到那里去的。
我们想说的是,历代以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的官方语言,而是多种方言并存的现状,显贵们交流多数使用的应该是现在北方语系的词句格式和调韵。周朝以前应该是河南周边黄河流域为主,而秦汉以后使用的是不太相同与现在的山西方言,但还是以当时的黄河流域的语言为主,后来的各朝还出现过江浙一代的语言、出现过山、陕一带的语言,还有其它的各类语言,到金、辽时期草原民族进军中原,东北、内蒙古一带的方言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