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人物:直江兼续

我已经了解兼续的大部分功绩了,我想知道一下直江兼续有哪些过失没有?以及,直江兼续在整个日本战国的魅力如何? 还有他经典的“爱”字旗,在日本人心中又是如何的?

直江兼续……,天下第一陪臣……,名号虽然光辉,才能虽然出众,但在关原之战前全上杉景胜与家康对敌是直江兼续一生最大的错失。其实那个时候双方实力已经很明显,东军无论军力、将领能力都强西军,更重要的是西军的统帅石田三成在军事上本身就很弱,而家康从小就南征北讨,家康手下以及从属于家康的大名也都是些著名的谋臣、良将。在我看来,西军除了一个岛胜猛外,几乎找不到一个一流的大将,而东军却是人才济济。按道理,以直江兼续的才华,不应该看不出这些,我一直都没明白的问题就是直江兼续为什么要站在三成这边。在小早川景隆死后,上杉景胜被补为五大老之一,地位已经很高了,但由于家康的强势,在秀吉死后,五大老制度反而成了家康把持朝政的最有利的制度,这是五大老中毛利、小早川、宇喜多站在三成一边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个原因也是因为毛利、小早川、宇喜多的领地都在西边,但是上杉不一样,上杉的领地在东面,而且这个时候的家康也需要一个大老级别的大名支持,如果关原之战上杉景胜能坚决的站在家康一边,完全有可能在家康胜利后,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所以我认为,直江兼续的这个错误,成为了影响上杉家甚至影响了以后整个日本的败笔。直江兼续在那个时代还是算很有个人魅力的人,无论是秀吉也好,家康也好,或者是他的主君上杉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天下第一陪臣的名号可不是白得的。不过,也有说直江兼续与上杉景胜有断袖倾向的流言,这种流言的真假已经无可考证。在那个时代的人才中,直江兼续在他同时期算是很优秀的了,但是比起稍早一些的著名人物,比如竹中半兵卫、黑田官兵卫、真田、小早川景隆等,从才能以及后人的评价来说,还是有所不及。以上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6
直江兼续﹙1560年—1620年1月23日﹚战国后期的名将,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更与伊达之片仓景纲并称“天下第一陪臣”。   永禄三年(1560),生于越后鱼沼郡上田庄阪户城,父亲为城主长尾政景长臣樋口与三卫门兼丰,初名樋口与六重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后来继承直江氏。
  幼年的兼续早已被赞为智勇兼备。初为上杉谦信的近侍,受到谦信的鼓励,努力研究学问。不久成为景胜近臣。
  天正六年(1578)三月十三日,谦信病死,上杉家遂爆发“御馆之乱”,兼续为景胜赢得了主动,于数日后宣布“谦信之遗命”而立景胜为新家督,并帮助景胜快速占领春日山城,使景胜势快速得到压倒性的优势,以便攻击景虎,其间兼续也在乱事中为景胜出谋献策,其才智谋略为景胜及其他老臣所承认,成为平定乱事的功臣之一。
  天正十年 (1582),重臣直江信纲因口角被毛利秀广所杀,一向活跃于上杉的直江氏从此断后,景胜立刻命兼续娶信纲之女以入赘直江家,正式改名为直江兼续。从此正式开始辅助景胜治理越后,并且发挥出内政、军政的才干,成为上杉的管家。但此时的上杉家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外有柴田胜家猛攻越后,内有新发田之乱,兼续于其间协助景胜一一应付作出不少贡献。终于随着本能寺之变及羽柴秀吉的快速行动,间接为景胜舒缓不少困境。
  天正十一年(1583),景胜与秀吉正式结盟,以牵制柴田势主将佐佐成政以便秀吉攻打柴田胜家。天正十三年(1585),兼续陪同景胜于越水城会见丰臣秀吉,并立下“越水会盟”正式臣服秀吉,兼续在该时认识了秀吉及其近臣石田三成,后来更成为好友,据说秀吉见到兼续后大加赞赏道:“此人非凡大才,必为天下之能人也!”
  天正十六年(1588),兼续陪同景胜上洛,叙任从五位下山城守,从此以“直江山城”之名广知于全日本。
  文禄、庆长之役,兼续与景胜出兵朝鲜,并攻下数城,但与其他侵朝大名不同,兼续每下一城,并不奸淫掳掠,而是把所有文献书籍及图册保存以增广见闻,扩充自身的知识,当时被传之佳话,也得到秀吉的赞扬。
  庆长三年 (1598),由于蒲生秀行管理会津不善,秀吉改封景胜到会津一百二十万石,但令人意外的是秀吉外加米泽三十万石予兼续,当时封地石高多于三十万石的大名只有十一名,作为大名臣下的兼续因获得如此丰厚的封赏而名重全日本,使天下人重新对兼续估量一番;也是表现了秀吉对兼续才干的肯定;另一方面,当时也有人认为秀吉是要分化景胜与兼续的手段。
  自征朝以来,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关系恶化,有见及此,石田曾会见兼续,承诺战后以谦信时代的土地加会津合共二百多万石的报酬回敬,由于有如此厚报及友情的关系,加上对家康的不满,兼续最终答应。但随着秀吉及前田利家于庆长三年、四年(1598- 99)相相逝世,家康的势力冠绝日本,对三成完全不利;加上丰家武臣派对三成不满良久,利家逝世两日后,三成立刻被围攻,在家康的调停下两方和解,三成被迫隐居佐和山城。兼续得知后,认为时机已到,力劝景胜回会津整建防御工事,准备开战。
  庆长五年(1600),越后堀秀治及户泽政盛等反直江派及东军大名指称景胜谋反,同年四月,家康派丰光寺承兑催促景胜上洛解释,兼续藉机疾书著名的“直江状十六个条”逐点反驳家康的指控,并痛骂家康无视太合命令等,家康阅后大骂道:“吾生六十三年阅状无数,此为当中最无礼放肆之书状!此小子岂人太甚,吾焉能容忍如此之作?”(但有人认为这是家康的诡计)
  六月十八日,家康宣布出兵讨伐,七月廿四日到达小山制定战略;同时,兼续与景胜于革笼原布阵迎战。但刚巧石田于同日起兵于畿内,八月四日,家康命次男秀康守备,自率大军到关原对战西军。闻得家康西走消息的兼续,立刻劝景胜立即追击,道:“主公应出兵追剿逆贼,以安天下!”但景胜以不破坏太合生前“物总事令”的遗训拒绝,兼续唯有转以羽州攻略及越后攻略,可惜越后之战无功而回,而且在对战最上的长谷堂合战中 ,最后被伊达、最上联军赶出羽州,幸得前田庆次殿后以争取时间撤退。兼续同时得知关原大战西军战败的消息,前功尽弃。
  庆长六年(1601)八月,兼续与景胜上洛请罪,最后上杉减封至米泽三十万石,然而兼续仍被封六万石俸给,但只自取六千石,其他分给其他大臣。家康知悉后赞叹道:“能得如此之能臣,取天下可无难矣!”。
  由于上杉请罪,两家的关系得以缓和,庆长十九年(1614),家康以重臣本多正信之次男政重过继为直江家养子。之后的兼续陪同景胜出战大阪冬、夏之阵。
  元和五年(1619),令秀吉、家康都称赞不已的第一陪臣在大群名医都束手无策之下于江户病逝,享年六十岁,葬于米泽德昌寺。由于亲子景明早逝,兼续养子政重立为家督,后来政重回复本多姓,改侍加贺前田家,从此直江氏永远消失于历史上。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1
我对直江没有很深的研究,但从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里,我觉得他的过失是:关原合战前鼓吹上杉景胜坐好军事准备。这也是后来德川家康削去上杉大部分领地的一大原因。至于他的魅力所在,一个应该在于他的能干。丰臣秀吉不惜用30万石去认定他的才干,而且他后来的直江状也是太经典了。而且他和片仓景纲并称“天下两大陪臣”,只不过我觉得他是比较偏向于内政方面,而缺少片仓景纲在战场上的能干。其实..我也不明白“爱之盔”是什么意义..不解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6
爱之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