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诣荀朗陵》主要讲述了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二人的身份、地位虽然不同,但在待人接物和教育孩子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
陈寔为了表示自己对荀淑的尊重,以自家的儿子为仆人。荀淑家境虽然宽裕,却不表现出对陈家的傲慢,而是同样出动家人来表示自己对陈寔的敬重。
中心思想:人与人交往,贵在尊重。陈寔和荀淑,一个是有名的清官,一个是博学富裕的文人。他们都有骄傲的资本却都不自傲,而是谦虚有礼待人,把对对方的敬重完全体现于行动之中。这种低调做人的处世态度,正是他们能够被人称赞的原因。
人物生平:
陈太丘: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为县吏,因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县令听任其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修洁清净,百姓以安”,后世称之为陈太丘。与钟皓、韩韶、荀淑等人皆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死后,前往吊唁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荀朗陵:即荀淑,字季和,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安帝时征拜郎中,后迁为当涂长,去职还乡,为当代名贤李固、李膺所尊崇。曾上对策讥刺权贵,为外戚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与钟皓、韩韶、陈寔等人皆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弃官归隐。
1、说明陈太丘很节俭,体现了陈太丘为官清廉、德行高尚。
2、说明元方很懂事。
太丘县县长陈皇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
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扩展资料
陈太丘:陈寔(shí,104—187),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为县吏,因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县令听任其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修洁清净,百姓以安”,后世称之为陈太丘。
党锢之祸起,受牵连,主动要求入狱,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不就。与钟皓、韩韶、荀淑等人皆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死后,前往吊唁的人多达三万余人。
荀朗陵:即荀淑(84—149),字季和,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因曾任朗陵侯相,故后世称之为荀朗陵。荀子十一世孙。少有高行,博学。东汉安帝时征拜郎中,后迁为当涂长,去职还乡,为当代名贤李固、李膺所尊崇。曾上对策讥刺权贵,为外戚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称。与钟皓、韩韶、陈寔等人皆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弃官归隐。
元方: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长子,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党锢后,累辟不就,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不得已而至京师,累迁至尚书令,后拜大鸿胪,卒于官。
主要讲述了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陈寔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
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余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体现了陈太丘为官清廉、德行高尚。出自《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