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士兴起的原因

如题所述

社会活动的方式。

从战国的历史发展看,士是由等级向社会阶层转变的时期。等级是由政府明令或由习惯法约定成俗的规定。在等级社会中,阶层又不能不受到等级的影响与制约。所以在习惯上,人们还是把士视为高于民的一个等级,这是在转变时期产生的现象。

扩展资料

东汉时期士大夫阶层首度崛起

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某一方面类似于古代印度的刹底帝利,某一方面又类似于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在中 国,其历史悠久,商周时期是低级贵族阶层,一般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士”是武官,“大夫”是文官。

春秋时多为卿大夫家臣,战时充当低级军官,有的有 “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也有的参加农业生产;春秋战国之际极为活跃,一般都凭借其六艺知识,或从事政治活动,或聚徒讲学,此后逐渐发展为士大夫,也就 是知识分子。

《荀子·强国》:“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晋书·夏侯传·抵疑》:“仆也承门户之业,受遇庭之训,是以得接 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在儒家学派定于一尊(汉武帝)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当然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

有时也笼统称为“读书人”,当然读的还是 儒书,五经之类。在当时环境,他们以作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确地说,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正在苦读儒书,将来有 可能担任官员的人物(如太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1

原因如下:

1、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的作用明显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3、战国时期,上下的对流量比较大,士的队伍明显得到发展。士是上与下的交会处。上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就越大。

4、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5、士的才能得到了赏识。战国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上的矛盾重重。在应付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实力固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智慧。于是,士的智能和才干便受到特殊重视。

扩展资料

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17
士的兴起,并不能说是春秋战国时间。在周天子定天下后,有地位的就是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也就是说,“士”在这个时间就已经“兴起”了。
随着定居的优点越来越明显,半游牧半农耕转为主要为农耕,于是粮食增加,随之人口也急剧增加,为了更好的统治,利用现有的资源,“士”中之人,出头机会更多。随后奠定了“士为无冕之王,王为有冕之士”的格局
“士”的兴起,最主要在魏晋南北朝,世家之人,天生就可以任高官,不过却好清谈,并以操政事为耻,但是事情始终需要人去做,于是——士就成了主要的实际操作者。最后消灭了世家,取而代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17
早在周代封建制度中,士所担任的是一些实际的职事,古代各种低层官吏如邑宰、府吏、下层军官之类大都是由士来充任的。但是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官僚制度的成长,政治上的职事逐渐由简趋繁,这种新的局面必须有大量的"士"才能应付得了,士阶层因此有了惊人的发展。
第4个回答  2012-03-18
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不断的发展。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各国争霸对人才的需要。
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发展。
3、思想:百家争鸣的出现。
私学的出现和普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