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简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如题所述

  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之

  城市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确立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定位起着“纲”的作用

  现代城市定位学说的发展,使“定位”成为现代城市学和规划管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和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同时,使定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战略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准确地给城市定位,才能“纲举目张”,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首先,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在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定位。在实践中,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必须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里定位的统一。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城市必须从高效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瞄准不断调整的发展目标,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恰当的定位。

  其次,城市确立科学的定位,必须实现新城与老城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老城再生”。在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老城再生绝不像旧城改造这般简单,那会涉及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产业分布,城市的新增长模式等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战略问题。现在中国所遭遇的城市难题,诸如交通堵塞、工业区建设、资源消耗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世界上许多城市早已经遭遇过,并且也已经有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巴黎、罗马的旧城区早已不允许动土,新建筑都在新城区进行。

  再次,城市定位需要充分表现出定位的科学性、功能性、稳定性。一是城市定位要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彰显城市所拥有的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并对这两种优势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城市现状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二是城市定位要有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在国家划分的主体功能区里的分工与位置。三是城市定位要有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的动态优势,并且及时地把它转化为静态优势。

  二、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具有“心脏”和“头脑”的作用,它与城市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心城市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调节着或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

  其一,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发与发展比较早的城市;第二类是在中国近代或改革开放处于高增长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在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国的中心城市主要都产生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中。

  按照世界通用的分类,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辐射半径的大小,分为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洲级经济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矶、中国香港、新加坡;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如中国的上海、泰国的曼谷、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地区级经济中心,如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国家首批确定的15个经济中心城市。

  其二,增长极理论指导着世界各国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经济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聚集发展。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特别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财力、物力,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

  其三,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开始重视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实践证明,没有这个产业链,中心城市就不能建立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如山东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半岛城市群”,发挥青岛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使之形成总规划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有8个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的经济区,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价值链,成为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环渤海区域和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中,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在青岛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青岛自身向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跨越,在更大的空间中分配产业、人口,实行“梯次转移”,通过交通体系把工业及众多产业向周边疏解、分散。中心城区则集中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信息等高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力,使青岛真正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的作用。

  三、确立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在区域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以及地区(行政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原料争夺和市场封锁等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

  第一,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从“切块式”发展模式向“合作式”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中国城市在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发生了四个重大转变:一是由单一平衡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向把全国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进行统筹的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转变;二是由过去的重在城市之间资源配置向重在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转变;三是由城市行政协调向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协调转变;四是从城市单纯侧重陆地向陆、海、空统一协调的大国土发展转变。这样根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实施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合作,表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出现了从“切块式”发展向更加讲求科学性、合理性转化的趋势。

  第二,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要通过制度性改革,提升市场合作水平。跳出行政区划的框架,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动发展力度,才可避免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无序竞争等弊病。促进区域合作发展首先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三,规范地方政府竞争,通过政策保障合作城市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四,通过发展城市特色经济体系,在城市合作中实现错位竞争,城市要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选择错位竞争的路径,发展特色化的产业,实行差别化的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扬长避短,谋求竞争优势。

  第五,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统一的信息体系。

  长三角各省市扎实推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卡互通”、“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三项合作专题,在交通卡互通方面,各城市政府部门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作用,研究制定并统一“长三角一卡通”互通的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力争在2010年发行长三角互通卡。在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方面,将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汇集各成员城市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建议提案等,设立电子信息库和纸制资料库,通过网站、期刊、专报,为各成员城市提供共享和委托咨询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