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 试析实行“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如题所述

成语典故: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朝歌渊源: 毛遂为卫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十九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锸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
毛遂出身贫寒,非官非宦,二千年来传颂至今,且被神话,实乃自荐爱国所致也。
毛遂为卫国人,故里在今新乡市原阳县西路庄村,现有毛遂自荐亭和石碑多通。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淇县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即由此产生,用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伯乐相马
[词 目] 伯乐相马(伯乐识马)

[发 音] bó lè xiàng mǎ

[释 义]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 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唯才是举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病梅馆记》赏析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的散文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病梅馆记》明写梅,实写人。梅即是人,人即是梅。以梅喻人,以病梅喻被旧体制、旧传统、旧观念、旧思想所迫害的新生力量。这一点,是解读本篇名文的关键。

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而取病梅的“曲、欹、疏”。造成此种“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就是以病为美,以变态为美,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

这里的“文人画士”,指的就是当时病态的社会体制和畸形的社会风习。以病为美,好象仅仅写的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国封建社会走到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老大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呈现衰敝之势,整个社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关健还在于,这种死气沉沉如果仅仅停留在政治体制本身还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它们已经渗入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处,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当然地认为,病梅是美的,而挺拔、正直、茂密的梅是不美的。在帝国国民的内心里,此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因之,“江、浙之梅皆病矣”,其实也就是“天下之梅皆病矣”。

人在清醒中死去并不可悲,最可悲的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死去,甚至是在心满意足自以为是的状态下死去才最可悲。几乎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是这个样子。清朝也不例外。本已病入膏肓,却还心满意足自以为是,这颇类似病理学上的“回光返照”,正是疾病已经不可救药的反映。人们对于“病梅”的追求,体现的就是一种病态的精神世界。当然,审美的病态,反映的还是政治的病态和文化的病态。审美上“以丑为美”“以病为美”,政治上则一定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文化上则一定是逻辑混乱、本末倒置。龚自珍另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己亥杂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想固然美好,但奈何其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却是“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万马齐喑”与本文中的“病梅”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意象。“万马齐喑”讲的是整个社会的死样活气,而“病梅”讲的则是具体而微的个体的死样活气。我们将这两个意象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分析,就更能体会作者悲苦焦灼沉痛无望的心情。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是有以病态为美的传统的。只不过,在王朝盛世和太平时期,这种病态的审美观不太为人所注意罢了。但在王朝的末期或衰败时期,这种病态美就更显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所谓“西子捧心”,就是典型的病态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形象也是病态美。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三寸金莲”更是被某些中国的男人所宝爱。我们常常提到的“环肥燕瘦”也不是什么健康的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些形象却赢得了广大中国人的喜爱与追捧。我们放眼两千年的中国历史,自汉唐以后,在美的领域中,很难找到健旺饱满高大充盈淋漓酣畅气壮山河的意境意象,而多的是有气无力、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凄凄惨惨戚戚。龚自珍正值末世,他的“病梅”揭露的就是清朝晚期社会那种畸形的艺术审美趣味。当然,上面已经提到了,龚自珍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文艺上的问题。他表面上谈艺,实际上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这篇文章中,抨击当时社会,上无“才相”、“才将”,下无“才士”、“才民”,甚至连“才偷”、“才盗”都没有。这种状况的造成与其时体制上摧残人才,文化上禁锢思想,艺术上提倡病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龚自珍从“病梅”入手,以小见大、因微知著,其对黑暗现实的针砭是一针见血的。

从艺术角度说,这篇文章亦极具特色。我们知道,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健康明朗高洁向上的象征,这方面留下了许多名作佳什。但龚自珍却另辟蹊径,不写梅的好,却写梅的病。其立意就已先声夺人。与之前所有写梅的作家一样,龚自珍写梅也是写人,但他这篇文章的特异之处在于,他的着重点不是写梅所象征的那些被压抑的新生力量,而是着重揭示造成此种现象和状况的深层社会原因。就是说,龚自珍主要不是写“病梅”所象征的人,而是写造成“病梅”所象征的人的那些人。关键还在于“病梅”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而梅居其首,可见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地位有多么显赫。而龚自珍“病梅”形象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梅的形象的一个冲击,而且从纯粹的艺术角度讲,更是极大地拓展了梅在文艺领域中被表现的空间,也增添了梅本身文化上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本身,《病梅馆记》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理想固然美好,然而与广大无边深重无比的社会黑暗相比,他的这一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想法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天真无奈呀
参考资料:http://mumu0822139.blog.hexun.com/4719992_d.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5
成语典故: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朝歌渊源: 毛遂为卫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十九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锸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
毛遂出身贫寒,非官非宦,二千年来传颂至今,且被神话,实乃自荐爱国所致也。
毛遂为卫国人,故里在今新乡市原阳县西路庄村,现有毛遂自荐亭和石碑多通。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淇县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即由此产生,用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