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别文言文的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

怎样区别呢?我翻译后觉得都可以。。尤其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谁能帮我分析一下这一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

这是现代汉语正常语法的顺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0
1 翻译: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这里的“可报秦者”做人的定语。本来语句为 求可报秦之人。把它放在人的后面了 所以就叫定语后置。又比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本来语句为 铿然有声之石。
2 宾语前置。 比如 沛公安在?? 这里疑问代词做宾语 本来语句为 沛公在安(哪里)?将安放在在的前面即为宾语前置,有比如:何罪之有。(有何罪之?)将罪置于何的前面即为宾语前置。
第2个回答  2019-04-02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有以下三大区别。即:
一、宾语和定语是不同的语素。前者是指宾语,而宾语在语法构成中:一是,述语后的受事者充当宾语;一是,介词后的词语充当宾语。而后者是指定语,而定语在语法构成中,通常是用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其后的中心语。
1、宾语语素。例如:
○《左传·桓公十一年》:宋人执郑祭仲。
(宋国人拘留了郑国大臣祭仲。)
本例中的“执郑祭仲”是述宾短语,其中:“执”是动词表行为,并充当述语;“执”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郑祭仲”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父弑闵公。
(公子庆父弑杀了鲁闵公。)
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所带的有生名词“闵公”是宾语,也是行为的受事者。
○《左传·宣公十二年》:卫人以燕师伐郑。
(卫国人率领燕国的军队讨伐郑国)
本例中的“以燕师”是介词短语,其中:介词“以”表示偕从,可译为:“率领”;“以”后所带的定中短语“燕师”就是宾语。
○《战国策·楚策一》:江乙为魏使于楚。
(江乙为了魏国出使在楚国)
本例中的“为魏”和“于楚”都是介宾状语,在介宾短语“为魏”中,“为”是表目的的介词,可译为:为了;而名词“魏”则是介词“为”的宾语。而在介宾短语“于楚”中,“于”是表处所的介词,可译为:在;而名词“楚”就是介词“于”的宾语。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宾语通常处在述词或介词之后。
2、定语语素。例如:
○《荀子·尧问》: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你要走了,何不说一说你的学生伯禽的美德呢?)
本例中的“美德”是定中短语,其中:形容词“美”表修饰,并充当中心语“德”的定语。
○《孟子·离娄上》: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这叫做带领土地吃人肉。)
本例中的“人肉”是定中短语,其中:普通名词“人”表限制,并充当中心语“肉”的定语。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本例中的“余之罪”是定中短语,其中:自称代词“余”表说明,并充当中心语“罪”的定语,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有助词“之”,表领属。
由上可见,在语法构成中,定语往往处在中心语之前。
二、宾语和定语处在不同的位置。通常宾语在述词或介词之后,而定语则在中心语之前。
1、宾语的位置。
1)述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
(楚共王送别知罃。)
本例中宾语“罃”的位置在述词“送”之后。
2)介宾短语的宾语位置。例如:
○《国语·晋语八》: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鱼说:“让我替你杀了他”)
本例中宾语“子”处在介词“为”之后。
2、定语的位置。例如:
○《左传·昭公十六年》: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这不是公家府库中保管的器物,寡君不知道。)
本例中定语“官府”的位置在中心语“守器”之前。
三、宾语和定语位置的变化不同。“宾语前置”是指宾语原本在述词或介词之后的位置,移至述词或介词之前;“定语后置”则是指定语原本在中心语之前的位置,与中心语的位置互换,移至到中心语之后。
1、前置宾语的位置变化。
1)述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
本例中的“不吾知也”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吾”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吾”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知吾也”,可理解为“不知吾也”。
○《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本例中的“不己知”是述宾短语,其中: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代词“己”是述词“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代词“己”的位置应在述词“知”之后,现处在“知”之前,所以“不己知”可理解为“不知己”。
2)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文公六年》: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舍弃了这三条,用什么去事奉他老人家?)
本例中的“何以”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应在介词“以”之后,现处在“以”之前,所以“何以”可理解为“以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子何为中门而立?
(现在你为什么站旦耿测际爻宦诧为超力在大门的中间呢?)
本例中的“何为”是介宾短语,其中: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也就是说,原本疑问代词“何”的位置在介词“为”之后,现处在“为”之前,所以“何为”可理解为“为何”。
2、后置定语的位置变化。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本例中的“吏二”是定中短语,其中:数词“二”在名词“吏”之后,充当后置定语。也就是说,原本数词“二”的位置应在中心语“吏”之前,现处在中心语“吏”之后,所以“吏二”可理解为“二吏”。
○《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
(宋国用百辆战车,四百匹马毛色有文采的马来赎回华元)
本例中“兵车百乘”和“文马百驷”都是定中短语,其中:数量短语“百乘”、“百驷”分别在名词“兵车”、“文马”之后,充当后置定语。也就是说,原本数量短语“百乘”、“百驷”应分别在中心语“兵车”和“文马”之前,现却分别处在中心语“百乘”、“百驷”之后,所以“兵车百乘”可理解为“百乘兵车”,而“文马百驷”则可理解为“百驷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