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战争是

如题所述

近代史上,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战争是中法战争。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扩展资料:

一、中法战争简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二、战后影响: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5

近代史上,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战争是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在军事上中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不败。然而李鸿章却将此作为妥协求和的资本,主张“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

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扩展资料:

一、中法战争简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二、战败原因: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10
中法战争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12
甲午战争

原因:

首先是政治原因,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之际可以挪用军费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八年未填新舰,而日本天皇节衣缩食购买军舰,紧跟时代。日本的对洋教练视如上宾礼敬有加,而中国对洋教练敷衍了事,用着了问一问,也只当做参考意见。用不着就牛逼冲天不可一世大摆中华正统泱泱大国的派头。请注意就是治军思想也不一样,日本叫海军,而中国叫水师,可以说虽然是新技术铁甲大舰,但依旧视作传统的水师。治军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以上仅仅是政治原因还有技术上的原因。
军事上可以赢得胜利,但要打陆战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潭,日本是岛国资源贫乏而且刚刚崛起并无殖民地,拖不起,也消耗不起,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纸老虎。但如果仅仅靠海战还是必败无疑,因为北洋水师徒有其表,也是一个纸老虎,别看北洋水师战舰吨位大,铁甲厚,炮管粗射程远,但是当时是木壳船向铁壳船过度的时期,西方造舰工业还在试探性发展阶段,清政府财大气粗,缺乏技术人员和先进眼观,买的全是华而不实的验证舰,看广告害死人,吨位大铁甲厚跑的慢,炮管粗射程远,装弹速度慢,精确性差命中率低。当时火炮技术无论是反后坐力系统还是装弹机构都不成熟,舰炮的抗风浪修正系统没有,造成什么结果呢?理论上我们可以在日军的射程之外开火,只要几发命中就可以将其击沉,这个距离是在我们的射程以内,可惜命中率几乎为零,再加上射速慢,日军可以轻松冲到近前,用小口径速射炮狠狠的揍你,你跑的又慢我来去自如,日本穷啊!买不起威风八面的验证舰,只能买小军舰,但历史恰恰开了个玩笑小军舰技术相对成熟,跑得快,口径小但射速快,近身格斗恰恰是当时铁甲巨舰的克星,所以北洋水师基本上是废材
甲午战争仅仅是开始,慈禧太后用两亿两白银,外加朝鲜半岛,和台湾的,养肥了日本军国主义,酝酿了四十年后中华民族一场生死存亡的大危机
第4个回答  2011-10-11
1885年中法战争,法国入侵越南,当时中国军队驻扎谅山,其后撤至镇南关。清廷任命老将冯子材为提督,老将军身先士卒,越出壕沟与法军展开肉搏,在黑旗军的协助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使法茹费理内阁倒台。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当年法国强租'广州湾'的租借地图'
当时入侵广州湾的法国兵。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