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人物姓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如题所述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

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王莽复古制 二名之禁
以前的所谓古代平民,尤其是底层农民,是没名没姓的...

一般都是排大小排的名字.

越是到后来,人口也越来,人民也比较开化,姓名也就流行也底层平民了,但越往后,两个字的名字,已经不够用了,名字也开始重复,当然三个字的名字也就越来越多了.

三国名字二个字的多,一般是尤于西汉末年"王莽复古制"导制的.
出生后命名,成年时加字,以后平辈和晚辈要称字。另外,很多场合要避讳名,也是起字的一个原因。

秦汉之后人都有名,但一般只有读书人、统治者起字。

隋唐之后字称表字,或许是因为名字相应,或许是因为“字以表德”的古语。

名与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不一定就是进一步解释的关系。

东汉三国时期流行单名,一方面王莽把犯法的王宗的单名改回原来的双名,作为惩罚的一部分(“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还“去二名”等等。另一方面减少犯讳的机会,以及古代交际范围有限,重名不会很麻烦。
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09
你好,这个宋朝当时起习俗文化有关,在某一时期人们会倾向于两个字的名字,或者三个字的名字,就比如当今社会,80后90后在取名字的时候更喜欢四个字的。《中国文化要略》中有一章是专门讲姓氏起源的
第3个回答  2011-10-10
古代到明代都是单名,明以后族谱流行,加字辈后两个字的名才多起来 。正解
第4个回答  2011-10-10
那是他们的姓和名,他们都有字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名字,像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