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是赞颂李冰的都江堰的。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一语来自于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

其实早在东汉末年,诸葛亮就在著名的《隆中对》里这样描述四川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但是先秦时期的司马错却是这样介绍四川的:“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那么是什么使四川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从“戎翟之长”变成了“天府之国”了呢?奥秘就在于一个名叫李冰的人。他为四川建起了一座水利工程,成功的驯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水,成就了一段“膏泽千古”的佳话。
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就是著名的都江堰。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都江堰修建于2200多年前。其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到今天,都江堰,这座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超过一千万亩。
李冰,这位被后人尊为“川主”的秦国蜀郡太守,堪称人类水利史上的旷世奇才。他跨时代的认识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没有采取简单“围追堵截”,而是引导江水加以利用。
都江堰刚好建在岷江的一处急拐弯处。昂于江心的“鱼嘴”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每逢枯水季节,人们用竹笼装满卵石封锁外江,堰前的鱼嘴恰到好处的将江水导入东侧人工修筑的内江;而当汛期来临,江水暴涨时,人们挖开竹笼,让多余的江水沿外江排出,避免了洪水的危害。
内江直通都江堰后面的宝瓶口,江水经此处流入成都灌溉万千倾良田。宝瓶口开凿在玉垒山上,是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在人类尚没有发明火药,甚至没有冶炼出铁器的两千多年前,睿智的蜀中先民在李冰的带领下,在岩壁上架起篝火,将岩石烧至灼热,再浇上由岷山冰雪融化而成的岷江水,让岩石遇冷崩塌。前后历时八年,终于在玉垒山上开凿出了这足以令今人目瞪口呆的宝瓶口。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这段平时用来排沙的河道会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安全水准。甚至在遇到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两千余年来,四川人民精心的保护着都江堰,他们为都江堰总结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的秘诀已被历史经验所证实。而都江堰也为他们奉献上了两千年的“水旱从人”。大自然与人类在平和中携手度过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16
无论气候如何变化,人们都能够避免旱涝灾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意思为:(自从李冰修了都江堰后)人们就可以掌握和控制旱涝水情,(百姓们从此)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了。
这话赞扬了建造都江堰能极大地减缓和控制灾害程度,是件造福人民的大好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