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友》的翻译。和注释、

如题所述

一、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二、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②远:从远方;

③值:恰逢,赶上;

④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

⑤语:动词,对......说,告诉;

⑥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⑦令:使,让;

⑧吾:第一人称,我;

⑨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⑩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⑪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⑫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⑬获全:得到保全;

扩展资料

一、原文:南朝  刘义庆等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二、人物简介

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世说新语》载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荀巨伯》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讲了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胡人打进友人所在的城,他也不离开,对友人忠心耿耿,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代替友人的性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 (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荀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 (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 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对……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13) 相视:看望你。
  (14) 一:整个。
  (15) 独止:一个人留下。
  (16) 无义:不懂道义。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 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 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5
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②远:从远方;
③值:恰逢,赶上;
④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
⑤语:动词,对......说,告诉;
⑥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
⑦令:使,让;
⑧吾:第一人称,我;
⑨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
⑩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⑪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⑫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
⑬获全:得到保全
第3个回答  2018-04-03
一一一一一
第4个回答  2020-10-11
荀(xún)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jùn),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荀:发音:xún)。 远:从远方。值:恰逢,赶上。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语:动词,对......说,告诉。子可去:您可以离开这里。子,第二人称代词“您”的尊称。去,离开。令:使,让。吾:第一人称,我。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获全:得到保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