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如题所述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扩展资料: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_台湾的过年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台湾省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海面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近之处仅70海里;东北临近日本琉球群岛,东濒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对。“台湾”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台湾省古时人们称之为“夷州”或“琉球”。因台南一带有个叫“台窝湾”的土著民族,后被人们的转化发音叫成“大员”、“大湾”、“台员”,以后人们就逐渐把全岛统称为”台湾”了。

  台湾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在亲朋好友间的相见时,也惯以拥抱为礼,或吻面颊的亲吻礼。台湾的高山族雅美人在迎客时,一般惯施吻鼻礼(即用自己的鼻子轻轻地擦吻来宾的鼻尖),以示最崇高的敬意。台湾信奉佛教的人社交礼节为双手合十礼。

  台湾人是很注重文明的,人们都很讲究社交礼貌。无论见面、会友,还是交际、拜访,在举止言行方面,他们特别注意尊重他人。台湾的高山族同胞,素以敬老互助成风而闻名于世。他们待人热情、感情真挚诚恳。在道德观念方面,他们最厌恶虚伪和狡诈的作风。办起事来持别喜欢一言为定。台湾人目前仍保持着闽、粤一带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一般老年人依然对青黑色的香纹衫感兴趣,妇女大都喜欢佩带金银首饰。但由于社会的变革,受欧美风气影响越来越大。青年人在穿着方面也开始向新潮流追赶。台湾的高山族人,不论男女大都喜欢穿着手织的窄幅麻布裁制的无油胴衣,长到膝头的叫“鲁靠斯”,短到肚脐的叫“拉当”。高山族人一般还都喜欢赤足,爱佩带几种多彩多姿的头饰、耳饰、手镯、脚环、颈链等。他们偏爱红色。民间一般都以红色为吉祥的象征。投亲访友他们总习惯把礼物用红纸包起来送人。他们很喜欢“6”数,有“六六顺”之说。又因“6”与“禄”同音、又是有钱财、有福气的吉祥表示。因此,人们都愿借“6”数为吉祥。

  台湾深山的高山族人吃食比较贫乏,他们很少吃白米,一般多以番薯、芋头为主食。台湾兰屿的雅美人多半是吃芋头和鱼类;水田地区的人则以大米为主,夹有玉米等。台湾排湾族人喜欢粘小米混合花生或鸟兽肉等,再用树叶包成棕子。他们一般对西餐、中餐均能适应,坦对中餐更为偏爱。台湾人思念家乡,他们对大陆的家乡风味菜看格外喜欢。到内地观光的人,也愿品尝当地的名贵佳肴。

  台湾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信徒约占全省入口的34%;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约占3%;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台湾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工资、年龄以及家庭住址。因为他们不愿意别人过问他们的私事。台湾人最讨厌有人冲他眨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忌讳以扇子赠人。因为他们有“送扇无相见”之说。他们忌讳“4”数,因其与‘死”音近似,所以,人们极为反感,故产生怕遇“4”数的心里。他们平时无论干什么都要设法蔽开“4”数,或改“4”数为“两双”来说。他们忌以手巾送人,因为他们有“送巾断根”之说。他们忌讳把剪刀送人,因其有“一刀两断”之说,送这种物品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威胁之感。他们忌讳以雨伞当作礼物送人,因为台湾用的方言中,“伞”与“散”谐音。“雨”与“给”谐音,“雨伞”与“给散”谐音,这洋难免引起对方的误解。他们忌以甜果为礼送人。因其逢年过节常以甜果祭祖拜神,以甜果赠人容易使对方感到有不祥之兆。他们忌讳把粽子当做礼品送人。因其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作丧家。台湾的阿美人十分忌讳打喷嚏,他们把一天之中若碰上有人打喷嚏,视为遇到了很不吉利的事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1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第3个回答  2011-11-17
跟我们内地的差不多,比较接近福建一带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