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字的来源是哪里?

如题所述

  一、藏字的来源是:
  藏族历史上,佛苯二教学者对藏文起源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佛教学者认为藏文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的文臣桑布扎按照天竺梵文的字体进行创制的;
  2、苯教学者则认为藏文完全是从象雄文演变而来。
  虽然,持同一种观点的学者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其基本观点并不相悖。
  二、藏文的含义:
  指的是藏族使用的藏语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三、藏文的特点:
  1、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由于藏文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正字法不变,另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以标准藏语拉萨话为例,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辅音字母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
  2、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
  3、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余字母的称谓均根据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字母叫“后加字”,后加字之后再加字母叫“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藏文30个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的字母均有限。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只出现于文献中。
  4、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右向左。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相当于楷书,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相当于行书,主要用于手写。无头字又可细分为“粗通”(tshugs-thung),意为“笔画短促”;“粗仁”tshugs-rin),意为“笔画长”;“珠杂”(vbru-tsa),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行书字体。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文叫“丘”(vkhyug),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卫藏地区盛行无头字,安多地区盛行有头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03
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系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惟有吞弥?桑布扎没有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
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 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语言研究者也常常使用拉丁字母来转写藏语,较通行的一个方案是于道泉设计的,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
第2个回答  2016-04-25
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系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惟有吞弥?桑布扎没有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
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 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语言研究者也常常使用拉丁字母来转写藏语,较通行的一个方案是于道泉设计的,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
第3个回答  2016-04-18
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系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惟有吞弥?桑布扎没有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
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 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语言研究者也常常使用拉丁字母来转写藏语,较通行的一个方案是于道泉设计的,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
第4个回答  2011-11-16
有关藏语言文字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但主要形成几种观点。佛教界认为系吞弥-桑布扎所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认为系苯教始祖辛饶米沃奇所创;还有学者认为系脱胎于伽湿弥罗文(今克什米尔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玛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惟有吞弥?桑布扎没有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
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 由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组成。语言研究者也常常使用拉丁字母来转写藏语,较通行的一个方案是于道泉设计的,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不用附加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