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的时间变化 所见之景 景物特点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4
山市独特:然数年恒不一见
不是实景: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心理反应: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恢弘气象: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危楼形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1.“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句中的“耸起”能换成“耸立”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这部分写的是山市初成阶段,"耸起"说明高塔刚刚竖起,而“耸立”是指高塔早早就立在那了,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将“耸起”换成“耸立”。
2.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行吗?为什么?
答:不行。“悟”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是说突然明白了。“知”是知道的意思,较平淡,不能突出二人巨大的心理变化,也就不使山市那么变幻莫测了。
我刚做完最后一道题,你就问了。已赞同165| 评论
第2个回答  2011-11-19
出生阶段:“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始悟为山寺” 发展阶段:“未几,高垣睥睨......依稀而已” 高潮阶段:“既而风定天清......遂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