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物理 我初2 计算题总是考不好 没思路 怎么办

我初2上学期 现在只学到速度那章

学习物理非常注重过程,一个认知、理解、运用的过程。
1.认知: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甚至是老师叙述的一些例子来帮助自己去充分认识它,对它产生兴趣。
2.理解:用理解的方式去记忆公式、定理、试验等等。可以用形象思维等等巧妙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例如,什么是真空,可以这样去理解:真空就是真的空了,什么都没有了。
3.运用:一类是来应付考试,另一类则是来解释身边得一些物理现象。
所以,在学习时,首先,不要有惧怕的心理,因为你前一段没学好的经历可能会暗示你什么,这可能会导致你恶性循环。努力告诉自己“我能行!!!”其实心理暗示很有用哦!不过,为了给自己增加底气,最好还是做好预习工作,做到心里有数。
其次,上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适当地记些笔记,记一些书本上没有明确阐明的甚至是遗漏的以及自己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下抽时间多练一练,别以任何理由来推托,从而放弃了练习的最佳时期,最后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好及时总结。例如,上次考试的卷子发下来了,虽然认真订正过了,但还要想想为什么会错?正确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下次再考到还会错吗?等等。
我想,通过这些学习方法,一定能学好物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6
又一个不会物理分析的小孩。

解题解题。解的是未知因素。根据已知,求未知。这是所有解题的精髓。

下面我举例说明:
在长为1000米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那么,第一:读题,找出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并把这些已知条件转换成物理语言。

什么是物理预言?

拿上题来说:在长为1000米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这句的意思是:L=1000m

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 这句的意思是:△t=2.75s。(既然有时间差,那就有2个时间,这时候分别设为t1,t2) 进一步推论可得:△t=t1-t2

这时候你会想到,t1,t2分别是什么的时间呢?再看题。

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看到这,你就明白了,一个是声音从铁管传播到耳朵的时间,一个是从空气传播到耳朵的时间。声音在铁管传播的快些。所以t1是空气传播的时间,t2是铁管传播的时间。
△t=t1-t2
t1=L/v1 t2=L/v2 L/v1-L/v2= △t V2是待求的未知因素。而L,V1=340m/s,△t 都是已知因素。 则能立刻求出V2的值。

通过已知求未知,就是这么个过程。你要把题目转换成物理语言。然后根据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你就知道用什么公式了(这个公式必须包含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追问

我还没学到那呢

追答

那你具个例子,我按物理思路给你分析呗~

追问

密度那吧

追答

2010年4月2日,丹麦国宝级青铜雕塑“小美人鱼”运抵上海,成为世博会丹麦馆的镇馆之宝,铜像中美人鱼身高1.5米,基石直径1.8米。求(1)若青铜由铜锡约按质量比为3:1熔合而成,则青铜密度多少(已知铜密度为8.9g/cm3,锡密度为5.8g/cm3)结果取整数(2)假如美人鱼铜像有上述成分的青铜浇铸而成,且铜像完全按相同身高的人1:1的体积比制作,已知身高1.5米的中学生质量为40kg,则美人鱼雕像的质量约为多少?

一:把题目翻译成物理语言。

铜像中美人鱼身高1.5米,基石直径1.8米。即:h=1.5m,D=1.8m
若青铜由铜锡约按质量比为3:1熔合而成,则青铜密度多少(已知铜密度为8.9g/cm3,锡密度为5.8g/cm3)
即:m青铜=m铜+m锡,m铜:m锡=3:1,ρ铜=8.9g/cm3,ρ锡=5.8g/cm3. 求ρ青铜
则有:ρ青铜*V青铜=ρ铜V铜+ρ锡V锡
而 m铜:m锡=3:1 则ρ铜V铜/(ρ锡V锡 )=3:1 则得出:V铜=3ρ锡V锡 /ρ铜
【我们的目的是要消去体积V,因为密度很多是已知的。】←这就是思路,全力向已知靠拢!
那么很容易联想到:V青铜=V铜+V锡=(3ρ锡/ρ铜+1)V锡

则有:ρ青铜×(3ρ锡/ρ铜+1)V锡=ρ铜×3ρ锡V锡 /ρ铜+ρ锡V锡
则可以得到:ρ青铜=4ρ锡ρ铜/(3ρ锡+ρ铜)=7.85g/cm³≈8g/cm³【一定要注意单位】

(2)假如美人鱼铜像有上述成分的青铜浇铸而成,且铜像完全按相同身高的人1:1的体积比制作,已知身高1.5米的中学生质量为40kg,则美人鱼雕像的质量约为多少?
分析:这个题目咋看简单,上面已知青铜密度了,只要知道人的体积,就知道铜像的质量了。
【但是人的密度是多少呢?】←这是拉开分数的地方了。
【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说过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如果不认真听讲,这个隐性的条件就不会知道。那么ρ人=1.0×10³kg/m³。
则V青铜=V人=m人/ρ人=40kg/(1.0×10³kg/m³)=0.04m³
而ρ青铜=8g/cm³=8x10³kg/m³ 所以m青铜=ρ青铜V青铜=320kg。
————————————————————————————————
我回答那么多,你又跑了

第2个回答  2011-11-19
有一句话道出了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面对着一道道的物理题,就像是雾中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其实,我觉得难不难在于你对该科学习技巧的摸索和掌握,对如何学好物理,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

  能不能学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彻,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比如“能量”、“惯性”等等这些概念,单靠老师的“言传”并不能传神地表达出概念的真谛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会”才能真正领略出它的全部内涵,这种“意会”的感觉就只有靠我们对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才能体会得到,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正在于此。例如“摩擦力”这个概念,书中是这样下定义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经过分析,我们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句,“互相接触”、“相对运动”、“接触面上”“阻碍相对运动”然后琢磨、体会这些字句的含义。“互相接触”说出了摩擦力产生的首要条件,并由此可联想到它与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触的物体就一定有摩擦力呢?显然不是,一个“当”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产生必然是伴随着“相对运动”,那么什么是“相对运动”呢?“相对”二字应该是指这“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由此意识到判断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产生摩擦力的依据应该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不是看这两个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接触面上”告诉了我们摩擦力产生的位置,而“阻碍相对运动”则说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运动”,那么它的方向就应该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并不总是阻力。经过这样的反复分析、琢磨,我们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会清楚、透彻,哪里还会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二、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的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实验,无外乎都有这么几部分组成,实验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何满足?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记录到的数据?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例如在《焦耳定律》这节课中,书中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便是焦耳定律实验的目的。如何进行研究呢?联想到物体间热传递的规律和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便设计出了如课本图9-7所示的实验装置,由此便把电流放出热量的多少形象地转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这便是该实验的原理。分析可知该实验需分三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在这三步中,当我们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电阻不同;当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就必须保证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而来改变电流;当研究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时就应该保证电流和电阻的大小相同而通电时间不同。那么书中又是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把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接成了串联电路;在第二步中采取的办法是比较同一个烧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变阻器来改变它的电流;至于第三步就无须多说人人明白,然后通过观察每一步中条件改变前后液柱的升降情况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内容。在平常的学习中,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能这样环环设问、层层剖析,那么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了如指掌、默然于胸,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三、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

  学习理科离不开计算,在物理公式中对各物理量间的对应性以及确切的物理含义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彻,因此常常出现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例如,对于功的计算公式W=FS中S的含义的考查有这么一道题:一位同学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推到7m远处,这位同学对铅球做的功为:A.350J B.210J C.0J D.无法判断。初学者往往觉得选A或C,但一旦知道正确答案应为D,那么对S的含义自然是心领神会。哲学上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体现在这里。

  四、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我们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把书由薄变厚,但把书由薄变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太厚了,就会超负荷,承载不起。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在哲学家看来,无非是物质或精神;而在生物学家看来,无非是动物或植物。可见,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其共性,找出其本质,便都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习也正如此,我们若学会了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那么繁杂的物理内容便化成了简单的几个部分,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轻轻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义中,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它们的定义方式都是一样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实验,却几乎都是用控制变量法,只要我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实质,所有的实验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感情投资

  我们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学习中的作用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对一个学生而言,能试着喜欢自己的老师,那将会终生受益非浅。学习的过程本就是艰辛的,甚至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是个单调、枯燥的过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应,那么什么样的方法都将是徒劳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寓于神奇的感情力量,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涯不就其乐无穷了吗?谢谢采纳不懂再问!(^V^)
第3个回答  2011-11-16
学物理应该自己学书上的推导方法去推导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这些公式及延伸的常用公式。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做,因为这可以在你脑海中对公式间的联系和转换得到加强,之后再练练检验和巩固一下下。追问

我在答题时能知道用哪个公式 但答题时总是不知道用哪个延伸的公式 不知道求什么 怎么办

第4个回答  2011-11-16
首先 你要把公式记牢;第二 你要理解公式;第三 你要经常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