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层从上到下的顺序

如题所述

  大气圈层从上到下的顺序是散逸层、电离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对流层:大气圈中最接近地球固体表面和水面的圈层。高度、厚度依纬度和季节而异,平均高度11km。热力梯度明显,每升高100米平均降温0.6℃,水平、垂直运动显著,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处。

  平流层:对流层顶至离地面50km高度的大气层。气体垂直交换微弱,空气干燥,很少有天气现象发生,平流层空气主要成分是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中间层:平流层以上至85km高的大气层,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极稀薄,有垂直运动,顶部偶有极光出现。

  热成层:中间层顶至250km高度处的大气层。紫外线被空气大量吸收,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

  电离层:热成层上部至1000km处的大气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散逸层:地球大气圈最外层。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使质子和氦核的含量大大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该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你看这网站 呵呵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38058.html?fr=qrl3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我们把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五个层次,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

⒈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处于地球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上界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对流层厚度虽然只有8-18公里,但却集中了大气全部质量的3/4以及几乎全部的大气水汽。对流层最主要的特征是存在着强烈的空气对流运动现象,即高层和低层之间的气体交换运动过程。在对流层内,气温一般随高度逐步递减;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则平均下降0.65℃。在高纬度对流层顶(8公里),温度降低到-53℃;低纬度层顶(18公里),温度降到-83℃。地球表面的状况对这一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风、雨、雪、雷电和寒潮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里。

根据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运动特点,对流层又可以分为三层,即对流上层、对流中层和对流下层。从5.5公里高度到对流层顶(8-18公里)的气层称为“对流上层”,在这一气层里,水汽含量较少,气温通常在0℃以下,因此,由下部输送的水汽常常凝结成水滴或者冰晶而形成云雾。中、低纬度区域还经常有30米/秒的大风出现。2-5.5公里高度范围的气层称为“对流中层”。

2公里以下的气层,称为“对流下层”。对流下层是整个大气层与地球表面邻接的边界区域,因此又被称为大气边界层,或者行星边界层。边界层的厚度通常在1-2公里范围内。边界层的下界与地表紧密相接,所以地球表面被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因为受地表面的摩擦作用,边界层又称“摩擦层”。

由于受地表热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边界层内的气象要素分布和变化规律与高层的自由大气不同。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随日夜变化显著。在这里,水汽和污染物含量很高。边界层内大气的变化过程和状况,对气候的稳定和变迁,对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⒉平流层。从对流层顶部(8-18公里)到55公里高度范围内的气层,称为平流层。平流层过去叫做“同温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是层内气体运动是稳定的水平流动状态。25公里以上气温开始升高,到层顶部达到-3℃。平流层内水汽、杂质很少,云、雨现象少见。平流层气流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安全飞行。平流层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层内有薄薄的一层臭氧气体。臭氧成分主要分布在20-40公里高度范围内,人们把它叫做“臭氧层”。由于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因此不但使平流层温度升高,而且形成了一个阻挡太阳紫外线的天然屏障,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使它们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⒊中间层。中间层的高度范围在55-85公里之间。中间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减,层顶部气温降到-113℃,几乎是大气圈中温度最低的区域。由于温度梯度的出现,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空气对流过程,因此中间层也可以被叫做上对流层。在高纬度区域,黄昏时刻可以观测到夜光云现象,这实际上是水汽的凝结雾。

⒋暖层。暖层的高度范围在85-800公里。暖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迅速递增,在层顶气温可达到1000℃以上。在暖层里,波长小于0.15微米的紫外线辐射能量,几乎全部被吸收,所以气温急剧升高。暖层的空气质量约占大气总质量的5%。在120公里的高空,空气密度已经降到几亿分之一;在300公里高度降到百亿分之一。由于空气密度很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很高,NO2、O2、O3等几乎都处于完全电离状态,因此,暖层又被称为“电离层”(ionosphere)。电离层内的粒子密度基本随高度递减。电离层实际上是地球上空的一个等离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因此,电离层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导体,十分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对于地球上的远距离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⒌逃逸层。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其上界约在3000公里高度上。逃逸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外层,也是从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的过渡区域。逃逸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密度极小,具有逃逸速度的粒子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不断地逃往太空。但是根据目前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在22000公里的高度上,离子密度仍可以达到10个/立方米。可见地球大气圈和星际太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我们把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五个层次,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

海洋垂直分层
就海洋垂直的剖面来分,海洋又可以分成1.上层水团2.跃温层3.深层水团。
1.上层水团的海水受到风吹的作用,而产生浪和洋流两种之波动,这使得上层的海水得以充分混合。浪的大小当然决定於风吹袭的强度。波浪的大小可以从几公分的涟漪,大到暴风雨时,高达30公尺的狂涛。除了波浪的高度外,波浪的波长也很重要,像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海啸,对海岸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
2.所谓斜温层,是指某区域的海水温度变化量大於其上层的海水区域,往往是 鱼群喜爱的藏匿位置。
3.深层水团的流动非常缓慢,通常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越过整个海盆。例如:北大西洋深层水团自冰岛附近下沉后,在南极附近浮上重见天日所需的时间约需数百年左右。

http://www.mlsh.tp.edu.tw/aster/forum/Show.asp?ForumSetID=20020513001&ForumID=200212160002&ShowPage=1
http://163.14.136.54/science/content/1993/00100286/0007.HTM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38058.html?fr=qrl3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8-28
散逸层(外层),暖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