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所有重点,急急急急!我要考试了,考不好就完了。!有的请打详细点,谢谢。!

如题所述

一. 质量
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物体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都无关。
3. 单位:基本单位:千克,kg
103 103 103 103
吨(t)-----千克(kg)-----克(g)-----毫克(mg)-----微克(ug)
4. 测量:
(1) 测量工具:天平、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2) 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重点)
① 调节: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红线处。
思考:A.如何调节平衡螺母?答: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B.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红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天平已平衡了。
② 测量时注意的问题:
A.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B. 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
C. 加法码要从大到小加减。
D. 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内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的读数。
E. 要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是砝码盒内所有砝码的总质量。
F. 在测量过程中,天平不平衡时,不能移动游码来调节。
G. 天平平衡时,存在质量的关系是:m左=m右+m游
5. 会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物理课本的质量:300g,中学生的质量:50kg。
二. 密度
1. 引入实验:
(1) 实验中如何测体积?答:用刻度尺测长度,算体积。
(2) 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3. 公式:ρ= m/V
ρ---密度---kg/m3 m---质量---kg V---体积---m3
4. 单位:kg/m3
1g/cm3=103kg
1t/m3=1×103kg/m3=1kg/dm3=1kg/L
=1g/ml=1g/cm3
5.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都无关。
6. 水的密度:1.0×103kg/m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103kg。
7. 某种物质的密度是1.29kg/m3,则该物质是气态。
8. 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
(1) 实验原理:ρ= m/V
(2) 基本步骤:
① 用天平测量质量m;
② 用量筒测量体积v;
③ 用算ρ= m/V密度。
9. 测量密度的其他方法:
(1) 等体积法测量液体密度。
(2) 利用p=ρhg测量密度。
(3) 利用F浮=ρ液gv排测量密度。
10. 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故可以用测密度鉴别物质种类。
(2) 利用测量质量求物体体积:V=m/ρ
(3) 利用测量体积求物体质量:m=Vρ

一.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1) 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至少需要两个物体。
(2)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不变叫做静止。
(3) 宇宙间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是相对的。
2. 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1)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2) 参照物不可能是研究对象本身。
(3) 参照物的选择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3. 运动的相对性:研究某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常会不一样。
4. 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可以分为: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
5.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2)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3) 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物理模型。
二. 测量:测量是一种定量的比较。比较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有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1. 测量需要单位。测量单位就是公认的标准量。
2. 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要求有关,主要考虑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3.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1)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应该避免。
(2) 产生误差的原因:误差与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3) 误差可以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球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三. 测量长度
(1) 长度单位:基本单位:米,m
千米(km)---米(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0 103 103 103
长度:1m=10dm=102cm=103mm
面积:1m2=102dm2=104cm2=106mm2
体积: 1m3=103dm3=106cm3=109mm3
=103l =106ml
发现规律:面积等于长度的平方;体积等于长度的立方。
思考:1平方千米= 平方米。
(2)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① 刻度尺的三要素:零刻度线、分度值。测量范围。
②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A. 刻度尺才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尺的位置要放正。
B. 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
C.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D. 记录时要记录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单位。
四. 测量时间;
(1) 测量工具秒表的读数方法。
(2)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
1小时(h)=60分钟(min)=3600秒(s)
1秒=103毫秒(ms)=106微秒(um)=109纳秒(ns)
五. 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①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观众的方法)
②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裁判的方法)
3.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 公式:v=s/t
5. 单位:主单位:米每秒,m/s
1m/s=3.6km/h
6. 平均速度
(1) 在变速运动中用平均速度组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平均速度应指明对应的量程或对应的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唯一的方法是用对应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
(3) 需要记住的平均速度:人步行的速度:1.2m/s 5km/h
自行车的速度: 5m/s 15km/h
经典例题:
(1) 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
S S 2 V1V2
V= --- = ------------------- = -----------
t S/2÷V1+S/2÷V2 V1+V2

(2) 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
S t/2×V1+t/2×V2 V1 + V2
V= ---- = ------------------ = -----------
t t 2
(2)思考:10m/s与0.1s/m的大小。
答:10m/s的意思是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1.0s/m的意思是通过1m的路程需要0.1s的时间,所以它们是一样大。

复习内容:力
考纲要求:
1. 知道力的定义、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式G=mg,重力的方向等。
5. (重点)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经历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
6. 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知识回顾: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产生力至少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2) 产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接触。
(3) 要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为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作用效果:
①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4.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即不同体)。
经典说理题 :游泳时,人对后划水,人就前进。为什么?
答:

(答题思路:甲物体对乙物体用了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了力。所以……)
5. 力的单位:牛顿,牛,N
托两个鸡蛋的力1N;物理课本的重力3N;一名中学生的重力500N。
6. 力的测量
(1) 测量力的工具叫做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
(2)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思考如何用实验来探究这一结论)。
(3)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 校零:测量前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不是要调整。
② 测量时弹簧的伸长方向要和所测的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 注意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④ 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不一定要在竖直方向。
7.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1)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注意: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2)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3) 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 重力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收到的力。
(1)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地球表面和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 重力不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纬度有关:同一物体,纬度越高越高,重力越大。
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 竖直向下不同于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指指向地球的球心。
(2)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
(3) 重锤线、水平仪就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G—重力—牛(N) m—质量—千克(kg)
G=9.8N/kg,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重9.8牛。
注意:1kg≠9.8N 因为不同的物理量不能比较大小,也无法比较大小。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 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他的几何中心。
(3) 增加支承面积、降低重心,都可以增加物体的稳定性。
三. 摩擦力
1. 摩擦的分类
(1) 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 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3) 静摩擦: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运动趋势而产生的摩擦。
2. 滑动摩擦力:在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1)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3) 探究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 如何控制变量?
② 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的大小,为了使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实验中必须使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改进为: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支持面,这样就不需要匀速拉动了。因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3.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压力;例:
② 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例:
4.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 使接触面光滑;例:
② 减小压力:例:
③ 用滚蛋代替滑动;例:
④ 加润滑剂;例:
⑤ 使接触面脱离:例:
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复习内容:力和运动
考纲要求:
1. 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 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 知道而力平衡的条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如一对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知识回顾:
一. 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1.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不受力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受平衡力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受平衡力作用)。
(2)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不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受平衡力)。
(3)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二. 牛顿第一定律
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
理解:
(1)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仍然保持静止。
(2) 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1) 科学推理法。
(2) 控制变量法:如何控制物体具有相同的初始速度?答:让物体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
三.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1. 惯性是物体本身是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都无关。
3. 惯性只能说“具有”、“有”;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也没有“惯性力”。
4. 利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的一般步骤:
(1) 研究对象开始处于何种状态;
(2) 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或与之相关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3) 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或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 因而出现了什么现象。
四. 二力平衡
(1) 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里相互平衡,也就是二力平衡。
(2) 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思考:实验中如何说明共线这个条件的?)
(3) 判断二力平衡的方法:
① 根据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 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③ 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看合力是否为零。
(4) 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不同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相同点:等值、反向、共线。
五. 合力与分力
1. 定义:如果力F的作用效果与力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我们就说F是F1,F2的合力,F1,F2是F的分力。
2. 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代替的关系,这是等效法
3. 只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求合力才有意义。
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① 方向相同时,F=F1+F2,合力的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
② 方向相反时,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5. 平衡力的合力是0N.

复习内容:简单机械
考纲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平衡,理解力臂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用杠杆平衡条件关系式F1L1=F2L2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
2. 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施力的特点,会根据具体要求组装滑轮组。
知识回顾:
一. 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某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没有固定的形状)。
2. 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2) 动力和阻力没有本质区别。
(3) 力臂:支点到里作用线的距离。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作力臂的步骤:
① 找支点。
② 找力的作用线。
③ 过支点作力作用线的垂线。
④ 标出力臂。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平衡: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杠杆平衡不一定处于水平位置。
(2)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
(3)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要思考的问题:
① 实验中在加钩码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样调节?答:消除杠杆本身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左端下倾,螺母向右调节。
② 挂钩码后,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能不能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为什么?答:使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此时不能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只能通过增减钩码或移动钩码的位置来调节。
③ 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找规律(为了找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④ 下图所示的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A. 左右两端的钩码下面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还能水平平衡吗?为什么若不平衡,哪一端会向下?为什么?答:不能水平平衡,因为此时不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了。右端会向下,因为右边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大于左边。
B. 将左右两端的钩码都向外移动相同的一格,杠杆还能水平平衡吗?若不能,哪端会向下?答:不能,左端会向下。

⑤在叙述实验结论时要完整,不能用F1L1=F2L2表达。结论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 杠杆的应用
杠杆
种类 特点 使用目的 缺点 应用实例
省力
杠杆 L1>L2,F1<F2 省力 费距离 撬棒、起子
费力
杠杆 L1<L2,F1>F2 省距离 费力 理发剪刀、手臂
等臂
杠杆 L1=L2,F1=F2 改变施力方向 ------ 天平、定滑轮

二. 定滑轮:工作时轴的位置不变的滑轮。
1. 实质: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图a:F=G)
2. 使用目的:改变施力方向。(图b:F1=F2=F3=G)
三. 动滑轮:工作时,轴的位置和物体一移动的滑轮。
1. 实质: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图c:F=G/2;F=(G物+G动)/2]
2. 使用目的:省力
3. 缺点:费距离
4. 思考:比较图d中F1,F2,F3的大小。(F1<F2<F3,动滑轮不能改变施力方向)

四. 滑轮组
1. 滑轮组的组装方法:奇动偶定。
2. 使用情况
使用目的 提高物体 平移物体
装配图
有关计算 理想情况:F=G/n
只考虑动滑轮重:
F=(G物+G动)/n
S=nh F=f/n
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0
物理总复习基本物理量、公式、定律和规律总结
已会的,划线删除;不懂的,及时求教;易忘的,留下强化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物质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物质的属性 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5、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6、机械运动和力 7、声和光 8、电和磁
三、能量 9、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0、机械能 11、内能 12、电磁能 13、能量守恒 1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名称 符号 单 位 定 义
概 念
主 单 位 常 用 单 位
长度 L(s) 米(m) Km、dm、cm、mm
面积 S 米2(m2) Km 2 dm 2 cm 2 mm 2
体积 V 米3(m3) dm 3 cm 3 mm 3
时间 T 秒(s) 小时h、分钟min
质量 M 千克(kg) T、g、mg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力 F 牛顿(N)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速度 v 米/秒(m/s) Km/h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密度 ρ kg/ m3 g/cm 3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压强 p 帕斯卡(Pa) 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功 W 焦耳(J)
功率 P 瓦特(W) 千瓦 物体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温度 t 开尔文(K) 摄氏度(oC) 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量 Q 焦耳(J) 物体吸收或放出内能的多少
热值 q 焦耳/千克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 c J/(kg. o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
内能 E 焦耳(J)
电量 Q 库仑(c) 电荷的多少
电流 I 安培(A) 毫安mA、 微安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电压 U 伏特(V) 千伏、毫伏 产生电流的原因
电阻 R 欧姆(Ω) 千欧、兆欧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二、公式
名称 公式 说明
重力与质量 G=mg M-质量(kg)g=9.8N/kg G-重力(N)
速度、路程、时间 V=s/t V-速度(m/s)s-路程(m)t-时间(s)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m-质量(kg)、v-体积(m 3)ρ-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P-压强(pa)F-压力(N)S-面积(m2)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ρ-密度(kg/ m3)g=9.8N/kgh P-压强(帕斯卡)
功的公式 W=F.s F-力(N)s-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W-功(焦)
机械效率 η=W有用/W总×100%
热量、比热、质量、温度 Q=cmΔt
燃烧放热 Q=mq
电流强度 I=Q/t
电功 W=UIt
电功率 P=UI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