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之读后感?2000字

如题所述

《乡土中国》读后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社会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 一、乡土本色 关于“土”的思考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二、文字下乡 关于“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它常常特别有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无可否认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但要明确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不是处于乡下人的愚傻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其我们单从这一点来了解一个人、批判一个人是不够的因为语言和文字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有时候大可不必使用文字。所以要向农村提倡文字下乡一定要考虑到语言文字的基础否则开几个学校让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也不能使他们“聪明”起来而这一点对现代社会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差序格局 关于社会类型 费老在本章将社会类型分为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指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他西洋社会更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在西洋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就得给父母膳食费那是因为大家都承认团体的概念在团体里的有一定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团体并不是说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因为我们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更容易理解西方与东方文化上的不同更容易明白我们接受不了他们生活方式的深层原因。 费老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想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一段我感受颇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简单的话语后面蕴含了多少费老在实地调查、用心思索之后的彻悟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智慧与谦逊。就像一些原理指引着我们分析许多现实问题他告诉我们虽然世殊事异但我们总能发现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都反映他所处社会的社会属性。 四、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关于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的不同道德观念 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这样说的话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的政府工作更透明、更廉洁有效、公民参与程度更高更重视自己的权利更强调公平。 五、教化与横暴 关于教化与横暴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从这一带你说父母的规划对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许多孩子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讨厌这设计好而自己有十分不适应的社会。 教化性的权利虽然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六、血缘与地缘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思考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做的约定。在这里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重大转变。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 目前为止我所见过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我注意了一下我的家乡的情况确实如此在马路前摆摊子多是一些年纪大的老年人还有就是外来的新客某家的门婿之类的。毕竟一个村里的当面算清确是不好意思的。 七、关于其他方面的思考 费老在一些章节里的精辟语言总是不经意间带给我很多思考下面是一些关于某些言语的琐碎感悟。 关于感情与了解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谓了解是指接受者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我想这里的感情大概是激动的意思与了解相比激动体现出的是一时的兴起而了解则更给人稳定的感觉。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激动而是了解我品着这句话每次读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夫妻之间如果多一些了解就会更能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大概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离婚率这是稳定社会关系朋友之间设若大家都能体谅一下懂得付出反过来想想正因为朋友之间这么了解对方这种关系才能形成并得以延续恋人之间、亲人之间都需要了解来稳定这种关系。 关于恋爱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对于正在谈恋爱和憧憬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策略——推陈出新有何尝不是一种忠告——一种过程 关于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是啊我常常在想怎么在家的时候自己一个眼神一种动作很能表达出需要表达的意思而我们周围的朋友和亲人又不会误会怎么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个陌生的社会简单的动作无意的话语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还要费尽心机的去解释去澄清。我们常常感到在家的时候最自由我想不仅是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家人更多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吧能把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快的适应成熟悉的环境乐在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吧 与《弱者的武器》的比较 读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依然是经典。与《乡土中国》相比《弱者的武器》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在马来西亚村庄的所见所闻作者通过对马来西亚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的探究揭示出农民与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者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社会学根源。而相比之下《乡土中国》就宏观许多它从大的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乡土本质不同的感觉同样的经典。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抒发出来。《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从《文字下乡》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这才是我读《乡土中国》的第一遍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会有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3
hhf56
jh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