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种类

如题所述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 

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扩展资料

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处,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统称为“堆”,流行在这里的农区自娱性圆圈舞,被人们称做《堆谐》。《堆谐》的最大特色与区别,是在人们以歌唱伴舞的同时,添加了乐器六弦琴。后因从《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渐盛行于拉萨等地。

《堆谐》的历史十分久远,至今可见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集会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交叉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向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态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来自于《堆谐》。公元17世纪以前,《堆谐》只由歌曲伴舞,后来六弦琴“扎木年”作为伴奏乐器进入后,逐渐担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的演奏,使原来的《堆谐》随之在舞蹈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谐》渐渐摆脱了原有受唱词、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为能随不同节奏乐曲进行多种舞步变化的舞蹈。

至17世纪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各地藏戏团云集拉萨。当时,在后藏“穷巴藏戏团”的藏戏中,穿插了由六弦琴进行伴奏的《堆谐》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欢快、热烈,引起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新奇和惊喜。从此,这种舞蹈开始传入拉萨。

后经民间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提炼,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强调了后半拍起步,并创造了用脚踏出节奏响声的新步法,对舞蹈结构和套路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从此,一个新的舞种——男子《踢踏舞》便脱颖而生。以后,在伴奏乐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铃等,使男子《踢踏舞》成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们喜爱。

以后,一人们为了丰富《踢踏舞》的音响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脚腕或小腿上缀满响铃,使响铃和踏脚声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铃声在踏脚过程中起、落的高难技巧,已成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项标准。

《谐》,是即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弦子》。

每当节日,人们聚在一起,跟随着一位或几位手持胡琴,边拉琴伴奏边频频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后,甩动如云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乐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令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陷于无尽的陶醉而难以自拔。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区流行着一种身挎扁圆形腰鼓,双手持马蹄形鼓棰边敲击边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谐》,就是人们极其喜爱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鼓舞。据说,这种“大鼓舞”产生于 8世纪左右,藏戏创始人,白教喇嘛汤宗杰布为修建铁桥造福于人民,组织歌舞表演班子四处义演过程中,所创作的。

当年击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鸢寺金城公主殿内,硕大的“庆贺桑鸢寺落成图”壁画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挥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与《卓谐》的舞姿几乎仍无所出入。

《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流传在昌都、工部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省的藏区。

而《热巴卓》则是以表演“铃鼓舞”和各种高难技巧的舞蹈。《热巴卓》的表演,在由专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乐的祝词后,由男持铜铃、女持扁鼓和马蹄槌翩跹起舞中,拉开舞蹈的序幕。

他们先以围圆圈跑动的舞蹈打开所需用的场地然后,由女子先表演集体鼓舞,在人数不限,刚柔相济的少女舞蹈中,以“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鼓技,表现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风采。之后,是在女子击鼓伴奏下的男子单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飒爽的健儿们,一个个在呼叫声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转”、“踢腿跨脖”、“单腿跨转”和“兔子跳”等动作,博得在场观众的连连喝彩。在观众的要求下,随伴奏鼓点,还可以增加表演有着不同套路和高难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腾旋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舞动,与节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体“鼓舞”形成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强烈对比。无论是《热巴卓》还是《热巴》中的“铃鼓舞”,因演出内容的丰富和舞姿的优美、技巧的高难而被人们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流浪四方的《热巴》没有了,但文艺工作者曾根据《热巴卓》编创的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却在世界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铜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2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有:

1.锅庄舞

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

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

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完善改进,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

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讲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扩展资料: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第2个回答  2016-01-04
    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舞蹈分类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 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 (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 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 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 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 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 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 (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 云乐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31
    狭隘偏执短视的对藏族舞蹈的认知和定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启蒙过程看:形体语言是在形成语言交流之前产生的,形体语言是以人的身体动作形态来互相交流并表达喜怒哀乐的所以舞蹈随之发展并产生的。文中对舞蹈产生的描述错误并具有误导性!舞蹈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逐步成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含义,通常用以战争•祭祀•迎宾:节庆等重大社会活动所以舞蹈的形态和内含发生了质的变化。藏族文化中舞蹈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和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自从人类掌握了语言和文字之后原来用以人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舞蹈的局限性实质地位也处在次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