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下属机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于2007年5月批准成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研究所建设取得了显著变化,研究所目前情况如下:主持参与各级科题8项,发表论文20篇(核心期刊9篇),副主编、参编教材3部,出版专著2部,研究所科研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所现共有人员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4人,助教2人。博士5人(含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含在读硕士1人)、学士1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导师2人,继承人3人(已经顺利结业),自治区“313人才”1人,院级重点课程负责人3人,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1人。根据个人专长,对四个不同研究方向人员进行了合理的梯队配置。成员在多种学术团体承担职务,包括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脾胃学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等。整个梯队建设呈现“三高一低”趋势,即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队伍结构趋于合理。2004年我院中医实验室经过资源优化整合新建了中医消化病实验室。各级部门累计投入经费122万元。新校区中医楼建有中医学院实验中心占地1000多平方米,实验室前期经费投入50万元,100万元的日元贷款中70万元仪器正在招标。新科技大楼建有中医消化学科实验室占地400多平方米。这些为学科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基础研究平台。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74台件,其中万元以上24台件,现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2007年9月已经正式开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同时根据发展需要,能及时更新仪器,支持学科建设,管理运行良好。
研究所现在有3家三级医院作为临床依托单位,5家中医院作为协作建设单位,2007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医院成立,占地3692平方米,正在建设中。这些都成为消化病研究所的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平台,同时对研究所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藏书30万册,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可以提供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中国医学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研究生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医学院设有中医图书馆,现有消化病图书1000余册,订阅消化期刊50多种,中医学院还有自己的图书阅览室,图书资料室全天开放,以满足科研人员查阅资料。 宁夏医科大学回族医学研究所2007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现有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博士11人,硕士5人,学士6人,硕士生导师5人,自治区“313人才”1人,院级重点课程负责人2人,自治区精品课程负责人1人。主要承担回医药学研究的任务。
下设4个研究室,即回族医学文献研究室、回族医学临床诊治研究室、回族医学保健研究室、回族医药开发研究室。
回族医学研究所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对中医学回医回药方向本科专业教育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回医药学的本科选修和辅修教学计划,编写了《回族医学基础理论》等8部回医药学讲义,并开展回医药学课程选修和专业辅修教学。高起点开展研究生教育,从2008年始招收回医药学文献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积极为回医药学的发展培养人才。2009年8月成立宁夏医科大学回族汤瓶八诊亚健康疗法职业培训学院,以非学历职业培训为契机,发展弘扬回族医学诊疗保健技术。鼓励我校回医药学研究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现有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科技攻关、宁夏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17项,共有科研经费442.5万元,并在《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开辟专栏刊登回医药学科研文章。目前已启动《宁夏回药志》的编撰工作。
近年来,积极推进与回族医药企业的合作,进行回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铁棒锤、张氏回药膏等回药的研发提供现代科学技术实验平台,以回药保健产品、回族传承药方及验方等的开发研究促进回医药学的发展。
积极开展回医药学临床基地建设,以促进产、学、研、发的结合。先后成立了宁夏医科大学回族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吴忠回医正骨医院),回药研发基地(伊正药业),回族医学保健技术研究基地(银川汤瓶八诊养生坊)。在我校的中医门诊开设回医特色专科,保障了回医药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2010年,自治区批准学校筹建中华回医药文化博物馆,在原有回医药展览馆的基础上,投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收集回医药文化资料,并开展科学布展工作,全面展示回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