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卫河的来历

河南省卫河的来历

河南省卫河的来历
卫河起源地在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是海河水系之南运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属于太行山脉)。

卫河,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春秋时因卫地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大名县营镇乡西北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今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

源头考证
编辑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2] 通常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称沟弯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谓:长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长240公里;[1] 河南省志·水利志谓: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内河长2865公里,流域面积14580平方公里。[1] 。合河镇至皂角树一段100公里,当地称运粮河。[1]
关于卫河的发源,业界曾有三种说法。
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这里是原运粮河(古永济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头下游)的起源处。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沙河、门河、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这是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随着运粮河的改道,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
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原名铎壑,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后讹传,演变为夺火。此处高山林立,沟壑比比,古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运粮河改道以后,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
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治理,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而群英水库的上游,正是净影峡谷。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3]

河道走向
编辑
卫河是海河水系之南运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在陵川县境内流域面积248.3平方千米,流域内均为山区,流向自北向南,流经夺火镇南部的槐树庄、河口、外荒等村庄,在省界附近有另一条小支流纸坊河汇入,此后出山西省境,进入河南省焦作市,经马安石水库调节,此后转向东流,纳入石门河、黄水河、百泉河后称卫河,[4] 流经58公里,在博爱县灵泉碑入河南省境。东流经焦作市的中站区、山阳区、武陟县、修武县,新乡市的获嘉县、辉县、新乡县,至合河乡纳百泉河后始称卫河,分两支,一支为共产主义渠,另一支为卫河河道,流经新乡市的凤泉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卫辉市(原汲县)、安阳市的滑县、鹤壁市的浚县,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在王庄乡老关嘴合流。继续北流,经滑县、安阳市的汤阳县、内黄县、濮阳市的清丰县、南乐县等地,在南乐县大北张集出省。[5]
继续北流,流入河北省境邯郸市的大名县,进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复入河北省邯郸市的馆陶县称沟弯与漳河汇流后叫做卫运河,也叫漳卫河,以上河段就是通常说的卫河。
再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临清市,经河北省邢台市的临西县和临清市省界,在临清市南汇小运河后,始为南运河,最后流注海河入渤海。[1]
卫河,是海河水系南运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发源于博爱县皂角树村,自西南向东北流经焦作市,辉县市、获嘉县、新乡县、滑县、浚县,安阳市的汤阳县、内黄县、濮阳市的清丰县等地,至南乐县大北张集,

河道特征
编辑
卫河干流在合河乡至称勾弯一段。平均比降1/9600。河道曲折率为1.78,流域不对称系数为1.34。卫河两岸支流分布极不对称,其明显特征是成一侧(左侧)支流特别发育的梳状河系。右岸缺少支流,仅一些洼地和沟渠,左岸支流多,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淇河、安阳河、峪河及沙河等。
卫河水系发源于西部的太行山区,集水区主要在山前洪积平原。干流是沿着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转折地带的交接洼地,由西南向东北流。卫河的许多支流都是顺太行山东坡由西向东流,源短流急,山洪暴发危害较大。[1]
河床比降由上段的1/2000逐渐降低到1/8000,最低为1/10000。卫河左岸支流均来自太行山东麓,源短流急,涨落时间短促,1958年开挖了引黄的共产主义灌溉渠,渠首在人民胜利渠渠口,经新乡合河镇,穿卫河、沿卫河左岸至老观嘴入卫河,后改为排洪河道,全长160公里。卫河右岸均为平原区。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4条,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条。卫河的中、下游有柳卫坡、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任固坡等均为洼地,当卫河涨水较大,渲泄不及时可起滞洪作用。[5]

水文特征

卫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多毫米,西部太行山区可高达700毫米以上。年径流深在100毫米左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变差系Cv值在0.45~0.67。卫河干流楚旺水文站28年资料,年平均流量为65.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20.6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63年的64.8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79年的7.26亿立米。有记录的最大洪峰流量,干流西元村站1963年8月10日为1300立米/秒。最小流量,河水干枯,西元村站1967~1969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楚旺站1965~1969年连续5年出现断流。[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1
【百度百科】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通常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称沟弯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谓:长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长240公里; 河南省志·水利志谓: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内河长2865公里,流域面积14580平方公里。合河镇至皂角树一段100公里,当地称运粮河。
关于卫河的发源,业界曾有三种说法。
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这里是原运粮河(古永济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头下游)的起源处。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沙河、门河、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这是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随着运粮河的改道,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
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原名铎壑,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后讹传,演变为夺火。此处高山林立,沟壑比比,古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运粮河改道以后,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
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
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治理,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而群英水库的上游,正是净影峡谷。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