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简史

如题所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

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

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

扩展资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位于上海市枫林路180号/斜土路1609号/松江区佘山镇刘家山村456号/医学院路111号,占地面积9589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732平方米,始建于1937年,是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

2018年12月4日,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医院设有感除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

另外,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肝病研究所、上海市肾病与透析研究所、上海市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所设在医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有市民300多万,而医院病床不足5000张,且多由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为了满足民众之需要,于1930年社会各界即有创办大规模国人医院之议,几经商榷,推举成立了以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和刘瑞恒为副主任,颜福庆为总干事的中山医院筹备会,通过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医院动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亩)。当时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属捐款建量才堂,为护士学校之用,学校附设在中山医院内,量才堂与中山医院同时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分出部分人员至中山医院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开业。建筑面积13597平方米,计划病床450张,实际开放病床300张。
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医院开业不久,牛惠生院长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战争爆发,业务重心移向上海红十字第一医院,护校也一同归并。中山医院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第一医院”,在三个月内共收治伤兵二万余人,并且同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组成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第二两个救护队,先无锡、南京,旋即转赴内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中山医院原址为日寇盘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迁渝,与重庆中央医院以及宽仁医院合作,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吴绍青教授任院长,扩大床位至400张。不久又接纳重庆新开寺肺结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张。
抗战胜利,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正逢上海霍乱流行,中山医院遂作为时疫医院从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聘沈克非教授为院长。当时有医师70余人,护士100余人,设备较齐全,开设病床347张,是多科性的综合性医院。1947年11月增设口腔科、皮肤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设立护士学校,定名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级护士学校”,并开始招生。由于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仅依赖有关方面补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团结一致,坚持工作,努力维持医院的生存,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派员接管中山医院。1949年7月9日公开中共党组织,成立党支部,张亮任党支部书记。 1950年4月1日中山医院被宣布结束军管,交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接管辖。1952年4月黄家驷教授任院长。同年医学院进行了院系调整,中山医院充实外科力量,改名为“上海医学院外科学院”。全院有医师103人,护士91人,职工总数为414人,开放病床422张。时值解放初期,国家为关心医学卫生事业,关心人民健康,拨款改善病房条件,新建手术室、骨科病房,充实化验室、动物实验室,改建宿舍和饭厅,增加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同时对医院工作实施改革,包括改用中文记录病史,建立各科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制度;采用普通话授课;使用幻灯、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形象教学等。1952年7月中山高级护校脱离中山医院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护校与协和护校合并,组成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1953年,医院推行病室负责制和保护性医疗制,深受病人欢迎。
1955年3月,崔之义教授任院长。同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定,各临床学院恢复医院名称,中山医院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恢复综合性医院建制,设内、外、妇产、肺、中医五个主要临床科室,外科再分设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内科包括消化、心脏、血液等专业组,建立了血库、肺功能和心电图等科室。1956年8月恢复原名中山医院。1955年8月原肿瘤医院新楼划归中山医院,辟为内科病房大楼。1956年12月放射科专家荣独山,内科专家林兆耆,肺科专家吴绍青被评定为高等教育一、二级教授。同年建立了内、外科研究室,结合临床医疗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医院成立党总支,张亮任总支书记。同年,外科成功创制真丝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温麻醉房间膈缺损修补术。1958年建立了超声波室和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长。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医师们在各方协助下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长,1962年中山医院进行全面整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院临床科室仅分外科、内科以及妇产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4日工军宣队进驻医院。1969年10月30日党员恢复组织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复成立中山医院党总支,方梦日任总支书记,施余庆任副书记。同年1月施行第一例肾移植,使中山医院成为中国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单位之一。1972年,开始恢复科室建制,恢复专科和专科门诊。1973年增设心脏内科,成立肾病组,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进行国内首例长期存活的尸体肾移植。在此期间,上海医学院又将护校划归中山医院管理,设立中山医院附属卫生学校。1974年建造门诊大楼。同年12月上海医学院党委决定将中山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除设立内、外、妇、中医等专科门诊外又相继开设和恢复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门诊。1976年10月工宣队撤离中山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医院面貌焕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楼落成启用。研究所设有病理、药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学、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脏等研究室,开设心脏内、外科病床90张。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同年设立了肝肿瘤科,内科消化病组正式改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医科大学决定将中山医院卫生学校恢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属上海第一医学院直接领导。1980年裘麟教授任党委书记,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实验大楼由原来三层加至五层。内科大楼由四层加至五层,新建动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学研究室、核医学研究室、超声诊断研究室和放射诊断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较强的研究队伍。时值“七五”期间,中山医院被国家计委列为中国重点改造的18所医院之一,开始整体性改造。“八五”期间,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层外科病房大楼,十六层的科研大楼,十五层的集体宿舍大楼和逸仙楼等。在调整病房大楼后又改建了药剂科制剂楼。1982年6月起根据市政府规定医院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医院将增收的金额添置了大型X光机、γ-照相机、纤维内镜、冷冻离心机和其他监护设备。1983年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改革,实行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长,朱新华任党委书记。1985年,内科首先报道了国内第一例重链病。1986年泌尿外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体外震波碎石机并应用于临床,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经卫生部党组批准,中山医院定为副局级单位,各职能科室也相应定为副处级。
1988年8月林贵教授任院长。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配备较完善的科研设施,开设专科病房,有床位46张。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开设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开发公司购置上海松江天马乡神龙康复院产权,建立中山医院天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和风湿病组。
1991年12月,杨秉辉教授任院长。同年外科病房大楼正式启用。经卫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数从原有840张增加到1000张。完成科研楼建造,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显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研究条件。
1992年按照上级要求,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决定各附属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的院务会议为决策机构。10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香港新闻代表团在访问途中发生重大车祸,医院各级医务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取得抢救成功,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和全科医学科,心胸外科分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两个科室。11月普外科引进德国全套腹腔镜设备,在经过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次年泌尿外科开始将该项技术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之后,召开海峡两岸泌尿系统腹腔镜手术研讨会。12月中山医院成为上海市第一批第一家被评审通过的三级甲等医院。1993年建立医学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网内成功进行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内网状记忆合金支架术治疗。同年4月施荣范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医院内又建立了一所沪港合资的逸仙医院,是中山医院与香港保健协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医院,开设床位46张。1994年9月中山医院获市爱婴医院称号,全面实施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同年开设皮肤科病房,成立中西医结合红斑狼疮治疗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楼,安装了1.5T磁共振机和快速螺旋CT,使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改造原内科大楼(8号楼),使之成为有中央空调设施的病房大楼。医院又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实验研究中心,还在中国首家建立和开通了多媒体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疗楼,引进美国GE公司生产的新型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治疗设备,建立放射治疗科。同年,陈中伟院士主持了世界第一例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手术成功。1997年扩建逸仙楼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楼。
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中山医院组建由副院长王玉琦教授为队长的抗洪救灾医疗队奔赴湖南灾区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楼加层改造工程完工。1999年院内感染中心经市卫生局评审通过为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监控中心,并挂靠医院。6月血管外科在国内首创“对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支架术治疗”获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中山-波士顿腔内血管外科培训中心。11月成立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医院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购置门诊部以西的10亩地,筹建7.2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腺体置换方法”治疗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同年在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及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手术获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压氧科室和乳腺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由陈灏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办的“第一届东方国际介入心脏病会议”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挂靠中山医院。
2001年购进斜土路1609号原上海泰康食品厂地块,并且对原泰康食品厂的办公楼进行改造,作为门急诊医疗综合楼建设期间门诊部过渡临时用房。完成门急诊大楼地块108户人家动迁工作,拆除老门诊楼。12月28日举行门急诊综合大楼的奠基仪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碍与鼾症诊治中心。在中国首先引进TPS计划系统开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疗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疗效。2003年3月,王玉琦教授任中山医院院长。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标志性医院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为措施,坚持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松劲,抓经济建设、医、教、研、管理等工作这个中心不动摇,稳步推进医院发展。
三月底遇到天灾SARS,中山医院作为市监测点,严格按上级指示,采取了思想、组织、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坚决措施。本着“一个不漏、一个不染、一个不倒”的工作目标,“严”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共闯难关,全力做好“非典”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建立务实的SARS防病工作例会制度。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发热专病门诊;急事急办,用最快速度引进安装了一台x光DR成像系统;关闭院内招待所的所有房间,改为工作人员的隔离休息用房。加强全员培训,对涉及8个科室五个梯队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组建两支由17位医护人员参加的医疗队,支援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锻炼了一支队伍,顺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为了严格管理,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管理公示制”,让科室主任在全院干部工作例会上展示对科室管理的情况。改变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内容,实行公开述职、考评小组打分、职工参与的形式,用4个半天时间,分别对科主任、副处级干部和部门负责人共64位中层干部进行年度述职考核,促进了管理工作。积极储备干部资源。成立医务二处。建立回国人员学术交流制度。让回国人员在医院或者科室作专题汇报交流发言,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重视医学教育评估工作。全院动员,积极参与,充分准备,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医学评估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医院成立了经济管理委员会,建章立制,实行财务、设备、药品和工程建设中物资采购、招标议标等规范化管理。完成药剂、设备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实现了药品实库存网络管理。把心内科等7个临床科室作为成本核算试点,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础。
先后完成中心供应室、营养厨房、双层连廊一期工程和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对急诊有限的空间充分的“挖潜”和改造。增加急诊医疗用房717 m2,增设急诊留观察床位90张;完成1号楼外科病房大楼的大修和10号楼医生办公室的改建工程;改造和完善无障碍设施工程;门急诊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工程8月28日完成结构封顶;进行天马山分院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分院中生产车间的搬迁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总部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张,现有工作人员220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级职称近360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的专家76名。门急诊人数每年约110多万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来自中国各地。中山医院是“211工程”和“985”重点建设项目的单位。设有7个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有31个临床科室,有7个医技科室,10个诊治中心,3个上海市卫生局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脏病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癌变与侵袭原理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有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肝肿瘤科和心内科是上海市领先学科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肺科为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麻醉科为上海市领先学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