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婚俗

请教关于洛阳地区婚俗文化的东西,比如好日子为什么要好天气?迎亲车队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新娘子上头有哪些讲究?新娘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同,怎么吃?喜字为什么要在头天晚上贴好?等等等等。越详尽越好,谢谢!

-- 洛阳婚俗
各位来宾:大家好!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洛阳民俗博物馆“婚俗大厅”。大家听到的欢快而喜庆的乐曲就是我们河洛地区婚庆时所吹的唢呐独奏。虽然大厅里手持各种乐器的泥塑民间乐师吹奏手们的吹奏热烈,非常逼真,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一群实实在在的“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动听的音乐是我们播放的录音。
这个展厅陈列了河洛地区一个清代家庭婚庆的部分场面和洞房的陈设。羞答答的新娘俨然是深闺淑秀,憨厚实在的新郎的却是农家子弟;傧相笑容可掬,顽童活泼顽皮。河洛地区,风俗种种,代代相传,一直沿袭。现在社会虽有改变,但认真之中仍有嬉戏,严肃之中遍含欢悦,似乎在现在的婚俗中,不插入世代相传的风俗就不足以显示婚庆的正统。因此,许多风俗不是被遗弃了,而是被重新捡起,继承发扬,与现在风俗糅在一起,更添加了婚礼的庄重和喜庆。
在众多婚俗当中,河洛地区最典型的婚俗莫过于“离娘肉,生饺子,压床板,闹洞房”。
什么是“离娘肉”呢?“离娘肉”又叫“礼肉”,或“礼条”、“肋条”,是河洛地区男子娶亲时向新娘家中送去的多种“礼品”中的一种。据说,很早很早以前,在河洛地区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位陈太太。老太太早年丧夫,孤苦伶仃,仅与一小女相依为命。小女长大成人后,貌若天仙,远近闻名,年方15,求亲者便整日盈门。后选中山外一名秀才,择吉日便要成婚。陈太太虽然为女儿选定了殷实人家而满意,但又不免前思后想,为自己的凄凉晚年而悲伤。吉日之前,陈太太茶米不思,以泪洗面,悲痛欲绝。女儿看到母亲如此,自己也割舍不下,遂传出话来,除非新郎能让母亲心平气和,进茶进饭,否则绝不出嫁。新郎一家四处求情,终于有一位老学究愿意出面调停,老者让新郎备上一份厚礼,来到新娘家中,,见到陈太太,便开门见山,直接申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乃天理人情。听说陈太太因为女儿要出嫁而内心悲伤,特带来一份薄礼相送。因为天下儿女多位母亲肋条所变,所以这份礼就是一根肋条,收了这份礼,补上这根肋条,补上这块心头肉,可了结悲伤,缓解烦闷。”陈太太听了这番劝说,收下新郎带来的这份“肋条”厚礼,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猪肋肉”“礼条”,每日熬汤炖肉,开始进食,逐渐恢复了元气,心情也渐渐开朗起来。从那以后,河洛地区便沿袭了这一风俗,每当男婚女嫁,便有“礼条”相送,表达新郎对新娘家人的真心实意。有“礼条”之礼,新娘母亲也会因此而得到一点慰籍。“离娘肉”的风俗自古以来持续至今,反而成了婚娶时不可缺少的一道礼仪手续。现如今选择“礼条”时,多以肋条的多少来确定“礼”的厚薄,一般都以六条肋骨为好,以求“六六大顺”,斤数上也讲究以“二、四、六、八”之数呈祥,为了凑大数,讲实惠,甚至还有了送猪后臀的风俗。男尊女卑已经废除,过去重男轻女,如今种女轻男,所以“礼娘肉”越来越贵重,送猪后臀的数量也在直线上升。一般在新婚的前几天,男方就要傻上一头猪,在热烈的气氛中将2—4条猪后臀台放到女方家中以示隆重。
什么是“生饺子”呢?“生饺子”时河洛婚俗的又一种形式。“生饺子”又叫“随身饭”,当然有时也以“生面条”代替。当新娘出嫁时,娘家将“生饺子”之类的娘家饭随嫁妆一起送到新郎家中,饺子的数量和面条的斤数都以新娘的年龄来决定,通常的数量都和新娘的年龄相等。送饺子的目的是为了封住亲家的嘴,免得女儿到了婆家以后受公公婆婆的唠叨气。因为过去的农家姑娘没有出过门,初到婆家,人生地不熟,举止拘谨,难以应酬。为了使女儿在初进婆家的几天里不受饥饿之委屈,娘家人便准备些“方便”食品以便于女儿能在适当的时候食用。到了婆家之后,新娘的第一顿饭又往往是煮饺子,婆家嫂子将几个半生不熟的水饺端到新房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新娘尝吃饺子,并大声询问:“生不生?”只有当新娘羞答答的说出“生!”时,方才皆大欢喜,否则绝不善罢甘休。因为这“生饺子”就预示着新娘要给婆家生孩子,传宗接代,香火有续。
什么是“压床板”呢?压床板是河洛婚俗中的又一个步骤。这种风俗规定,在新婚地第一夜,除新郎和新娘外还有一两个弟弟同睡在新床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呢?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河洛地区的人们将“压床板”当作一种相当严格和谨慎的习俗,因为压床板预示着吉庆,预示着福气,预示着阳刚健康,预示着“子孙满床”。所以,在牙床人的选择上非常讲究,首先,一定要选年龄小于新郎的同辈男性,最好是新郎的亲弟,或者是新郎的堂弟、表弟,也可是新郎的好朋友。第二,压床人必须是一个健全的未婚者,年龄当然越小越好,最适合的年龄当选五六岁的年纪,既懂点事又不懂事,既觉好玩又觉荣耀,既能起到压床的作用,又不耽误新郎新娘的好事。
据民间传说,新婚之夜往往有灵气攀附,未受启蒙而处在混沌状态的男性儿童则保持有原始的纯洁的阳刚之气,能够镇邪压惊,所以邀请压床人所以的首要作用则在于此;再则,健康童男有吉祥之气,能够保证新郎新娘新婚吉祥,并能起到延续后代,多生贵子的作用。又因为传说新婚床板上的灵气能祛百病,专治腰疼腿痛,驼背弓脊,所以更有年轻男女在新婚之夜争相在新床上躺上一躺。
小弟压床,难免尿床。民俗认为“尿半床,是吉祥;尿一床,更兴旺。”为了更兴旺,新婚男女就必须把压床者放在床中间的位置,才能使小弟“尿一床”而不是“尿半床”。有的地方则认为压床者越多越好,以至于新娘在新婚之夜无处安身。
“压床板”实际上是婚俗习惯中的一部分,而另一个令年轻人格外热衷的风俗则是“闹洞房”。“闹洞房”也称“逗新媳妇”、“闹新媳妇”或“逗花媳妇”。河洛地区有句俗语:“新婚三日无大小”,意思是在新婚的前三天里,人们可以随意的跟新娘逗乐打趣,不用顾及平时的礼节和客套。话虽这么说,而实际上与新娘逗乐的仍然只是同辈或晚辈的男女青年。
“闹洞房”一俗源于古代避鬼驱邪。据说新屋新房,新家具新摆设,往往附有异类妖气,所以要让人们来闹一闹,驱除不祥。所以家家户户都认为洞房闹得越热闹,说明主人越有人缘,以后越吉祥,“越闹越发”。而今闹洞房已经纯粹是为了热闹,一般都选择夜晚在洞房进行,方式则以游戏为主,逗新娘新郎,渲染喜庆气氛。其游戏方式有:和交杯酒、吃吊苹果、摸金豆、糊顶棚、撒喜床、转蜗牛等。而今还时兴更加文明的唱歌、对诗、说笑话等。
闹洞房重在热闹,新婚之夜,宾主同乐,吟唱嬉戏,笑语不断,尤其是因为新娘在洞房中矜持,娇羞,对生育类问题避讳、敏感,所以,闹洞房者则故意暗话明说,床纸捅破,使得新娘以及闺房中的少妇们撕拽忸涅,闹成一团,更增添活泼气氛。
闹洞房时常要闹到深夜方散,有的甚至还在新房床下“听墙根”,彻夜不眠“用心良苦”。
面对如此这般热闹的婚庆场面,我们了解到了河洛地区的这些婚俗习惯,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一种愿望,那就是亲临现场,亲自体验。那么,就随我来吧,我们中午的午餐就安排在婚庆酒家,让我们去看一看一对对河洛新人是如何走进幸福之家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6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居天下之中"、"九州腹地",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算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我作为一个离开洛阳10年的洛阳人,离开的久了,对故乡有了一种莫名的思念。

  于是就萌动了一个愿望,用自己的笔来写一写我眼中的洛阳城。

  那么我的第一步就从洛阳婚俗说起。

  现代洛阳的婚事一般分2步:订婚、结婚。

  男女双方谈恋爱到该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双方的家长以及介绍人由风水先生选一个正式日子见面,见面的时候男方初步拿出部分聘礼:以6600或者8800据多,给女方的首饰必须有戒指和项链,手镯等试情况而定。女方负责男方到来以后的所有费用,走的时候丈母娘要送未来女婿一双皮鞋,鞋子里垫一双鸳鸯戏水或者喜鹊枝头闹的鞋垫,在鞋垫底下要垫上若干人民币,这些人民币看各家情况而定,没有一定的数量,至少是一只鞋子一百元。

  至于丈人则是要准备好四色礼要让女婿带回家的,这四色礼是:粉条一束花生一把葱2根还有就是粉丝一束。粉条是洛阳地区一种主要耐饥食品,葱表示聪明,粉丝则是白头到老,花生表示长寿的意思。

  粉丝粉条和葱拦腰用一根红丝带扎紧,花生装在红包里面。

  订婚以后大概过半年的时间,双方要约定结婚的时间了。双方找阴阳先生共同找一个好日子,这个日子不能是“月忌日”或者是其他和男女双方属相不相符合的日子。

  迎亲的时候,女方一大早盘好头发以后,嫂子或者自己的母亲要在头上梳三下:一梳离娘亲、二输亲事顺三输举家合。一边梳一边念念有词。

  迎亲的新郎以及新郎家的人要一边往女方这边走一边一路上帖喜字,表示戏剧家迎亲,女方如果贴的话要从家里往下帖,表示送亲的意思。

  新郎开始叫门的时候,新娘家的“把轿门”的小孩子在门里要红包,通常2个以上红包就会打开房门,进入第一道门以后,新郎家管事的人把自己家准备的“四色礼”递给女方的父亲或者哥哥,同时递给的还有连着4跟完整肋骨的猪肉,这块肉叫:离娘肉。表示女儿是娘的心头肉,今天出门就是摘掉娘的心肝一样,母亲或者嫂子把这块肉从中间划开,自家一半自己留下,另外一半男方带走。

  我妹妹结婚的时候我看见妈妈在厨房划肉的时候眼睛里满含着泪水。我知道所有的母亲在女儿结婚这一天都会感觉失落。会不舍。

  这个时候新郎在开始叫新娘的门了:伴娘以及新娘其他知己已经摆好了相应的龙门阵,新娘的鞋子必须由新郎亲自穿上,鞋子当然已经被藏到一个角落里了。

  收拾停当,新娘新郎一起出来和新娘的父亲母亲鞠躬行礼,感谢他们对新娘这些年的养育。

  当母亲看着妹妹在给她鞠躬报答养育之恩时候,母亲紧紧咬着自己的嘴唇,努力不让自己的泪水划落。

  新郎在接新娘的时候带着一个小男孩,女方这边一般出一个小女孩,男左女右簇拥在新娘的左右。

  等到婚礼已经完毕,妹妹站在酒店边上送别所有到来的亲友时候,我和嫂子带着侄女回家,侄女突然挣脱我们,径直冲着妹妹走过去说:小姑,我们回家。

  嫂子说:小姑已经结婚是人家家的人了,今天不回爷爷奶奶的家了。

  妹妹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结婚以后第三天回门,回门完毕以后,整个婚礼过程告毕。

  作为一个洛阳人,家乡的婚俗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中,尽管如此,肯定还有记叙得不够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