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历故事的汉字

求一个字的来历,最好有故事!急求!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gkyzzJFgMUdwlWLPz88vA

提取码: qn36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神奇的汉字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汉字的由来小故事

第2个回答  2014-02-04
如:" 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追问

还有吗……=·=

追答

还要???好吧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
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
“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
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
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
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
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
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
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
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
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
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
”,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
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