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杨四郎到底结局如何?

杨家将中的杨四郎到底结局如何

杨四郎最后与家人团圆,寿终正寝。

四郎被辽将献于萧太后请功,四郎宁死不屈,慷慨陈词,大骂太后,但是未表明身份。萧太后很喜爱杨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得杨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招降四郎。四郎为报金沙滩血债,忍辱负重,隐瞒身份,将“杨”字一分为二,化名“木昜”。

萧太后大喜,招为附马,将琼娥公主许配给四郎。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简介

北宋初年武将世家杨家的兄弟八人,其中七个是亲兄弟,一个是义兄弟,所以被称为"七郎八虎"。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因为杨家将战功显赫,潘美看到杨业和杨家将领都很受皇帝的重视,瞬间觉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危险,于是就想办法对付杨家将们,开始对他们进行打压,好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家将-七郎八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杨四郎是杨业四子,天生俊朗,武艺高强,据说是当时京师众多少女心中的理想郎君。杨四郎年少叛逆,他的父亲和母亲时常对他不认可,这也使得杨四郎有了忍辱负重的性格,而杨四郎也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不过杨四郎只是民间传说人物,他的真正原型是宋朝官员王继忠,如果了解王继忠一生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和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王继忠,一起来看看吧。



“杨家将”故事里,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杨四郎被辽人俘获,招为驸马。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这个故事,被京剧改编为 《四郎探母》。但杨四郎的历史原型并不姓杨,而是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王继忠。

被俘娶了辽国贵族女子

按《宋史》记载,杨业七子之中,无一人被俘,且只有幼子战死沙场。而宋真宗赵恒藩邸旧人王继忠的经历,与杨四郎颇为相似。



王继忠自幼与赵恒相识。相传赵恒为开封府尹时,曾经叫来算命者,给他的几名亲信摸骨。当算到王继忠时,算命者道:“此人可讶。半生食官禄,半生食胡禄。”真宗笑而遣去。

宋真宗即位后,王继忠迅速得到升迁,终至定州副都部署。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辽军围攻定州,定州都部署王超命王继忠率1500名步兵侦察敌情,结果被辽军发觉。



王继忠部被围困,而王超却拒绝支援(潘仁美曾拒绝支援杨家将),致使王继忠部全军覆灭,王继忠本人被俘。随后,王超向朝廷报告军情,言“副总管王继忠陷没”。宋真宗以为王继忠阵亡,非常伤心,下诏追封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又恩荫王继忠的四个儿子为官。

次年,辽圣宗大举兴兵南侵, 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这时,真宗收到一封从辽营中辗转送来的密信,写信人正是王继忠。宋真宗这才知道真相:王继忠被俘后,萧太后得知他是宋真宗藩邸旧人,便招为己用,授官户部使,还将一名契丹贵族女子许配给他。王继忠表示,将尽心效忠辽国。

与宋真宗通密信议和

这次王继忠给宋真宗写信,是为了说服真宗跟辽国和谈。宋辽两国征战日久,谁都讨不到好处,反而承受人力、物力的巨额消耗。到了宋真宗、辽圣宗一代,双方都有了厌战之心。因此,尽管辽圣宗此番大举兴兵南下,但同时接受了王继忠的提议,通过私人渠道向宋朝表达和谈之意。而宋真宗皇帝尽管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决定御驾亲征,但他内心深处渴望和平。



只不过,双方既未建立正式的沟通机制,也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和谈便无从开始。这时,身份特殊的王继忠,成了最合适的宋辽高层通信中介。

接到王继忠密信后,宋真宗没有马上派使者议和,但很快复信,交待王继忠:可向辽主转达宋朝亦有停战之意,若辽方有诚意,可通过“边臣闻奏”。“边臣”指的是与王继忠私交不错的莫州将领石普。

于是,两国一边在前线厮杀,一边通过王继忠、石普这一私人渠道,保持着最高层的间接秘密通信,许多前线将领都不知情。



“天波府”是怎么来的

在宋朝正式遣使抵达辽营谈判前,双方停战议和的愿望,以及怎么和谈的细节,都是靠王继忠、石普这个私人渠道来沟通。如果没有王继忠的建议和牵针引线,很难有后来的“澶渊之盟”。

王继忠也因促成“澶渊之盟”有功,受到宋辽双方的一致褒奖。辽国方面,辽主“以继忠家无奴隶,赐宫户三十”,又给王继忠封官晋爵,先后封其为琅邪郡王、楚王、南院枢密使(南院大王的手下,《天龙八部》中萧峰曾任南院大王)等,并“赐国姓”,因此王继忠又叫“耶律宗信”。

宋朝方面,宋真宗每次遣使出使辽国,都不忘记带一份厚礼送给王继忠。继忠每接到真宗礼物,“对使者亦必泣下”,也会托使者给宋真宗带回他回赠的礼物。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真宗“赐王继忠诸子天波门外官第一区”。有意思的是,小说“杨家将”故事中,杨家的府邸就叫作“天波府”。



按宋朝方面的史料记述,王继忠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曾经委托宋朝使臣“恳请 (宋真宗) 致书国主,召己归”,但真宗犹豫再三,没有答应他,因为按“澶渊之盟”约定,宋朝不能要求辽国遣还降将。宋真宗只能告诉王继忠,“国主若自许卿归,则当重币为谢”。但辽主并没有批准王继忠之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杨四郎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十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 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困。于是,遂城城小无备,辽军攻围甚急。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而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矢飞如雨,危势并不稍减。城中守军不满3000,众心危惧,延昭则从容自若,悉发城中居民丁壮登城,被甲执械,日夜护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时当初冬,本不甚冷,适值寒潮,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辽军攻城不下,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处。这次战役结束后,杨延昭等即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特意召他询对边策,并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尽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大举南侵,一直深入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准信赖杨延昭等名将,力主抵抗。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杨延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澶渊之盟订立后,杨延昭以为国耻,乃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与张凝、石普等痛歼辽军游骑不止。及辽军北退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独率所部万骑,进抵辽朝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景德二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杨延昭像他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20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有子三人:传永、德政、文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8
杨四郎最终的结局是平安的从敌国回到了故土,著名的戏剧四郎探母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8
在金沙滩一战杨家遭受重大伤亡后,隐姓埋名,假名木易假降辽国,被琼娥公主招为附马。帮助六郎打败辽国后回汴京天波府无病而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