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观后感

谁有《傅雷家书》观后感,要600字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傅聪,另一个是傅敏,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并获“钢琴诗人”之美名,而傅敏只是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傅雷家书》大多数都是傅雷与傅聪之间的家书。
辑印在这本书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是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的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简单的,书中有很多中文信中有夹杂着英文单词并带有注解,光学学单词英语词汇量就能提高好多了,而且其中傅雷教育孩子的道理对我也很有帮助,我也能学到好多东西。我学到了人生本是美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我们的路程还远着呢,现在不过只是一个开场,遇到困难或重要事情是不能紧张,学习要找好方法等。
《傅雷家书》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也领悟到了傅雷对孩子的心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1
这本书是在逛图书大厦的时候偶然看到,本人对 傅雷先生甚是崇拜,便买下了这本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傅聪的。不是因为傅雷多么有名,就随便把他的家书编辑成书,而是因为家书中体现了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带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如果家书只是表现在亲情的传递上,那么大可不必这么大费周章编辑成书,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才知道什么是无微不至,认真严谨,还有就是家书中涉及内容的广泛,让人感慨万千。傅雷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他对于提高修养方面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让傅聪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方式方法。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同样类型。

下面是我摘抄家书中的一段内容,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递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这些思想贯穿在家书始末,傅雷一直在尽自己地努力塑造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让我最感动的是当傅雷夫妇被划分成“右派”之后,仍然坚持与海外的儿子联系,给予他对祖国正确的认识,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还是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傅聪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这与傅雷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不开。

这本书读到后来自己有些恍惚,很多封家信读起来不是在读信件的感觉,像是在读散文,傅雷的艺术家气息浓重,但他清楚地了解走在艺术道路上不能让感性的认识牵着自己走,就把自己年轻时候所范的错误摆出来,提醒傅聪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

这本书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读后感无法一一呈现出来,从子女的角度我认为这应当成为父母们的一本教材,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是一种扭曲的心态,以及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却不知孩子自己的思想,只因为双方缺少必要地交流,很多想法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其实读书写信只是个方式,可能不适用于每个人,但足以启迪天下父母,找到一个突破口与自己的子女在感情上建立联接,如朋友交心一般。
第2个回答  2011-08-30
傅雷家书》读后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个人体会:一是傅雷家书写的年代。二是它要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是它写家书的目的。表达了什么出来!抓住大的方面,再在上面的文章修改一下,放一些自己的感想上去,就行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