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中的雷雨天气是怎么知道的

天气预报中常听到某个地区有雷雨天气,气象工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该地区在未来几天里有雷雨天气的?从卫星云图上能看出来?还是有其他的方法知道?雷雨天气之前是不是有什么预兆?

第一:气象工作者的雷暴天气预报(实质上是先作天气形势的预报,结合形势和可能对当地的影响作出的预报判断.)

(一)、我国雷暴的气候特点
我国低纬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雷暴。中纬地区雷暴多半出现在夏半年,特别是在六、七、八月最多,一般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这一时段内。海上或海边则夜间雷暴发生得较多。雷暴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均有,一般南方多于北方,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两广地区及青藏高原是我国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这些气候特点都是由于形成雷暴的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夏半年、午后(海上夜间)及低纬,内陆地区雷暴较多,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季节、时间和地区中水汽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容易具备的缘故。而山区多雷暴则和地形造成的抬升条件有关。青藏高原除了地形抬升条件外,和高原上地面加热作用,容易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辐合上升运动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系统性雷暴的预报
雷暴天气是由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等三方面条件综合作用而造成的。这三个条件是在一定的天气形势下逐步酝酿具备起来的。有利于提供这些条件的天气形势,即有利于产生雷暴的天气形势。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形势下的系统性雷暴特点。
1.锋面雷暴的预报
锋面雷暴是我国夏季主要的雷暴类别之一。据上海气象台统计, 6--8月有60—70%的雷暴形成在锋面上,而石家庄有80%以上的雷暴是锋面雷暴。
冷锋、暖锋、静止锋上都可产生雷暴。其中以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较强。暖锋雷暴较少。静止锋雷暴常和切变线相联系。先介绍一些有关冷锋雷暴的预报经验。
(1)在冷锋前暖湿空气活跃(例如有正变温、增湿。南风较大。暖空气不稳定等)的情况下,当冷锋过境时一般有雷暴形成。
(2)冷锋雷暴与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有密切关系。
(3)冷锋雷暴的发生与锋面上空的形势有关。
(4)如果锋面附近,高层为冷平流,低层为暖平流,且平流较强,则锋面过境时绝大多数会产生雷暴。
(5)高空锋区的强弱,与锋面上是否产生雷暴及它的强度有很大关系。与比较强的对流层锋区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机会较多,强度较强。较强的高空锋区一般都有高空急流相配合。因此,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锋段上出现雷暴的机会较多,强度较强。
(6)在850毫巴上锋面所在区域内画出等露点线或等比湿线后,如果湿舌的轴线沿地面锋线伸展。则有利于雷暴生成。
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主要决定于锋面的移速。冷锋雷暴一般生成于冷锋过境前后2-3小时之内。当高空为前倾槽时,雷暴出现在冷锋过境之前,而当高空为后倾槽时,雷暴出现于冷锋过境之后。因此,冷锋雷暴出现时间的预报,主要考虑锋面的移速以及地面锋与高空槽的配置情形。而冷锋的移速则决定于引导气流速度的大小,锋后冷高压的强度,锋前暖高压或变性高压的阻挡作用和地形影响。
冷锋雷暴持续的时间决定于冷锋的移速、强度及700毫巴槽线配置和槽的移速。当冷锋移速较快或强度较强时,冷锋雷暴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反之则较长。在后倾槽的情况下,700毫巴槽线过境时,一般雷暴已经结束。
2.高空槽、切变线雷暴的预报
高空槽、切变线也是经常造成雷暴的天气系统。高空槽或切变线是否能够造成雷暴,要看槽线或切变线前后的气流分布和它们的冷暖性质。
所谓槽线前后的气流分布情况,主要以槽线两侧的风向交角及风速的大小来表征。一般来说,风向交角愈接近或小于99度及槽后风速较大,槽线上的辐合上升运动也较强,这样的槽就有利于产生雷暴天气。高空槽的温度场结构的性质也和雷暴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冷性的高空槽由于槽线前后暖舌及冷槽明显,冷暖平流较强,因此对形成雷暴有利。
暖性的高空槽由于其槽线前后都为暖空气所占据,垂直运动得不到发展,因此对雷暴形成不利。切变线也有与上述槽线相类似的情况。
3.低涡雷暴的预报
夏季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常出现冷涡雷暴,其特点是变化较快(短时间内就可由晴天变为雷暴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常可持续3—6天),危害性较大(有时伴有大风、冰雹)。
(1)冷涡雷暴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南部及东南部位,而以出现在东南部位的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当冷涡发展南移时,其东南部与太平洋高压靠近的缘故。在冷涡的东南部及副高西北部有很强的气流辐合,加上副高西北部又有较强的暖湿平流,因此冷涡的东南部位经常产生大片雷暴。在冷涡的东北和西北部位也可产生雷暴,但较少。
(2)冷涡雷暴一般是与地面冷锋或高空小横槽相伴出现和活动的。因此,要注意高空横槽和地面冷锋的位置和动向。因为当冷涡局部暖高脊很强,且向东北方向伸展时,小横槽就带着一股股冷空气沿涡后偏北气流南下,加强了低涡的辐合上升运动,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冷涡后部的小横槽(旋转槽)对冷涡雷暴的产生和持续出现起着重要作用。当冷涡中心稳定少动时,这种反映冷空气不断补充的高空小横槽一次次转竖,就造成了冷涡雷暴的连续出现。
(3)当冷涡稳定少动时。气层由于其稳定度的日变化而每到午后或傍晚就会变得不稳定,因而可有雷暴出现。
(4)在冷涡控制区域,在低层850毫巴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高层有冷平流的区域,往往有强雷暴或冰雹出现。
我国西南地区,经常出现西南涡。东移的西南涡往往在其东部和东南部和湿舌相交处发生雷暴。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地面还可能出现气旋波,长江中下游因而常常产生雷暴。
4.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暴的预报
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西北部空气比较暖湿,常常储存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在有外来系统侵入或没有外来系统侵入的情况下,都有发生雷暴的可能。当天气系统很弱,等压线十分稀疏时,有时可以由于地形造成的小范围风场辐合,而引起孤立分散的雷暴。当副高明显东退时,也可引起不稳定能量释放而造成雷暴。当副高西北部有锋面、低压、高空槽、切交线、低涡等系统影响时,在副高西北部会出现较广的雷暴区。
在副高西北部还经常出现低空急流。低空急流对雷暴、冰雹等对流性天气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自从有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后,人们对雷暴的内部结构、强度、移动的分析判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短时雷暴的预报准确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千百年来人类对雷暴这一天气现象的总结下来的一些天气谚语,即便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btdepp/blog/item/4024880a30d2851f95ca6bc8.html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21
天气预报中的雷雨天气是怎么知道的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此外,作用巨大,但通常不准。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折叠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折叠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折叠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折叠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07-07-20
通过卫星观测呗
第3个回答  2007-07-08
有两股强冷暖空气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