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的八旗中上三旗和下五旗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是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一、上三旗

1、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3、正白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二、下五旗

1、正红旗

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

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由蒙古族组成,在清朝属于自治部落。

2、镶红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3、镶白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4、正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5、镶蓝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扩展资料

旗人是明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满族社会制度。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旗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1
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为正红旗,正蓝旗,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
第2个回答  2011-08-01
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有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第3个回答  2020-10-21

93.三分钟告诉你帮助清朝武力统一全国的八旗制度到底是什么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5
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是上三旗。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蓝旗、镶白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前,上三旗中有正蓝而无正白,顺治初年,多尔衮用自己所统辖的正白旗取代了正蓝旗。   
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下五旗:
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下五旗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治,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实际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名人】:和珅(乾隆时的奸臣)老舍
  
* 镶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珍妃(光绪帝的宠妃)
  
* 镶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阿桂、善耆(肃亲王)
  
* 正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之皇后阿鲁忒氏之父)
  
* 镶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名人】:侯宝林(相声家)、慈禧(咸丰帝皇贵妃)、肃顺(辛酉政变中遭处死的户部尚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