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的毁灭

圆 明 园 史 介 绍

[编辑本段]【圆明园简介】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极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建造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编辑本段]【园林结构】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万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西洋楼 :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编辑本段]【圆明园主要景致】
【大宫门】 大宫门共5间,南向,门前有大型月台,东、西朝房各5间;房后另有曲尺型拐角朝房各27间;东为宗人府、内阁、礼部、吏部、兵部、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銮仪卫、东四旗各值房;西为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内务府、光禄寺、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御书处、上驷院、武备院、西四旗各值房。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
【勤政亲贤殿】 勤政亲贤殿位于正大光明殿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有殿堂5间。
【九州清宴】 九州清宴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由三进南向大殿组成,第一进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州清宴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寝宫;道光十六年,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州清宴殿。同时被火焚烧;雍正帝、道光帝都死在九州清宴殿。
【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乾隆即位前曾居于此,有殿门3间,正殿5间。
【镂月开云】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后湖东南角,建筑木料以捕木为主,殿顶覆二色琉璃瓦;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思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位于镂月开云北面,方形楼阁;东面是苏堤春晓。
【碧桐书院】 碧桐书院位于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位于后湖西北,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上下天光西面,馆舍东西两面临湖,西院有杏花村,馆前有菜圃。
【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紧靠后湖西岸,是圆明园中专设的养鱼区,四周建置馆舍,中间开凿大水池。
【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位于杏花春馆西面,建于水上的字形大型殿堂楼宇,有33间。
【山高水长楼】 山高水长楼位于坦坦荡荡西面,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也经常举行比武赛箭。
【同乐园】 同乐园位于后湖东北面,是园中最大的戏台,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安佑宫】 安佑宫位于圆明园西北隅,建于乾隆七年,完全仿建故宫太庙,殿内曾陈列康熙、雍正、乾隆遗像。
【水木明瑟】 水木明瑟位于后湖以北小园集聚区中央,仿扬州水竹居,内设水力土风扇,是园中最早的观水法。
【舍卫城】 舍卫城位于水木明瑟东面,是园中专门开辟的一座小城镇,仿照古印度桥萨罗国首都的城池布局而建,是供奉各种佛像和收藏佛经的地方。城廓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四周筑有城墙,共辟4门。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内建殿宇、房舍共326间,用游廊相连接;还建有数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城前专门开设一条贯穿南北的买卖街,称苏州街,由宫中太监扮作商人开市叫卖,法国教士王致诚对买卖街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文源阁】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南巡浙江后,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专门贮藏《四库全书》。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
【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号称园中小庐山,仿照江西庐山改建;后垣的花港观鱼,仿照杭州西湖胜景而建。每年七夕,都在此摆设巧宴盛会。
【四宜书屋】 四宜书屋位于廓然大公东北面,有殿堂5间,正殿称安澜园,为乾隆南巡后,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
【北远山村】 北远山村位于大北门内偏东,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水面东北隅,为一座巨大的山字形楼宇。
【蓬岛瑶台】 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共有三个岛,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位于福海东南隅,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西北隅,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的精华。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位于福海西岸同乐园南面,正殿一排5间,仿照杭州西湖曲院改建,跨池还有一座9孔大石桥。
【淳化轩】 淳化轩位居长春园正中的主体建筑,建成时适逢《重刻淳化阁贴》竣工,遂将刻板嵌于左右廊的廊壁上,轩并由此得名。《重刻淳化阁贴》刻板144块,共10卷,汇集历代名家99人的真迹;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浙江各行宫和名胜地。淳化轩因此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碑林。
【海岳开襟】 海岳开襟建于水池中,台基为圆形,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台上建3层楼宇,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3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4字;最上层题“乘六龙”3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在圆明园的所有楼阁中,这组建筑最为豪华。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长春园东北隅,乾隆皇帝游苏州后,仿建苏州狮子林,先建8景,后续8景,共16景,形成一组别致的小园景区。
【如园】 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乾隆三十二年南巡至江宁(今南京市)后,仿照明代大将徐达的瞻园建置。
【谐奇趣】 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 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铜像,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 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观水法】 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
【万花阵】 万花阵亦称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太监、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线法山】 线法山和线法墙之间,有一条方河,在线法墙下设水箱,置威尼斯城的模型于水箱中,皇帝坐在线法山上观望。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4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清政
府腐败无能,屡次战败的形势下.
外国侵略军在我国许多城乡进行
纵火破坏,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
联军焚毁我国最大园林—圆明
园可算是纵火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了,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856年10月23日,英国
以“亚罗船事件”为借口,将军舰
进犯珠江内河,发动了第二次鸦
片战争。1857年12月28日英
法联军进犯广州,次日广州失守,
随后英法联军不断向北推进。
1860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余名
由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率领,一
路北上,8月袭击大沽占领天津、
通州。9月21日,在北京八里桥
又击溃僧格林沁、胜保部清军,咸
丰皇帝得知后于9月22日慌忙
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6日联
军到达海淀.1860年10月6日
—9日(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
—二十五日)由英国侵华军总
司令格兰特将军和法国侵略军司
令孟托邦率领的英法联军闯入圆
明园,大肆进行抢劫和破坏。
英法侵略者为掩饰掠劫圆明
园罪行,英政府全权代表额尔金
提出:“圆明园乃清帝最宠爱的行
宫”,“只有焚毁圆明园,最为可
行”。于10月18日悍然下令火
烧圆明园。在圆明园内清帝临朝
听政的正大光明殿指挥焚火行
动,三千五百余名英军从南面。一
些法军从北面开始在圆明园内到
处纵火焚烧,大火嫩烧到is日,
全园在一片火海中遭到毁灭。
咸丰皇帝于1860年(咸丰
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殊批,要内务
府大臣明善“将两次被抢、被焚情
形察访具奏”。明善遵旨,经过仔
细察访后,于十月初四日将情况
上奏专折。原折如下:明善奏查
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三品顶戴总管内务府大臣奴
才明善跪奏,为遵旨查得圆明园
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恭折奏闻,
仰祈圣鉴事。
窃奴才正在查办间,于九月
二十五日恭接九月十八日奉殊
笔:着总理行营王、大臣传谕明
善,令伊在园经理一切,并会同王
春庆等收集众太监妥为安置。应
赴行在者赴行在.并将两次被抢、
被焚情形详细察访具奏.若尚有
办理之件,即令明善在园庭附近
地方居住,若无事可办,即驰赴热
河,将应赴行在之太监带来。钦
此。
奴才遵即会同总管王春庆,
并率领圆明园郎中景级、庆连、员
外郎锡奎、六品苑垂广淳,并各园
各路达他等前往三园内逐座详
查:九洲清晏各殿、长春仙馆、上
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
门均于八月二十三日焚烧。至三
园内正大光明殿等座于九月初五
初六日焚烧,玉玲珑馆于十一日
焚烧。初次夷人进园焚烧尚无土
匪,自二十三日以后,时有土匪进
园.后经被获正法.略见稍息。其
蓬岛琼台、慎修思永、双鹤斋等
座,及庙宇、亭座、宫门、值房等
处.虽房座尚存,而殿内陈设.铺
垫、几、案、椅、机、床张均被抢掠,
其宫门等处虽未焚烧.而门扇多
有不齐。
查所有园内各座陈设、木器、
及内库金银、绸缎等项册籍,向系
司房内殿等处管收,亦均被抢、被
焚无从清查。现在所存殿座、房
间、亭座、庙宇、宫门、船只,除由
总管王春庆缮具清单持赴热河恭
呈御览外,其大宫门、大东门、及
大宫门外东西朝房、六部朝房、内
果房、变仪卫值房、内务府值班
房、恩慕寺、清溪书屋、阅武楼、木
厂征租房、澄怀园内近光楼六间、
值房八间、上骊院、武备院值房等
处均被焚烧.档案房前后堂,汉档
房等处被焚,满档房、样式房等处
尚存数间,亦被抢掠.仅将印信护
出无失。库房六座,被抢四座.焚
烧二座。
查银库现存正项银一百六两
六钱二分一厘。银钞二万九千三
百二十五两,当百、当五十大钱五
百六十三串五卜文。奴才率同官
员达他等进库搜查,惟存银钞一
万一百两.其余银钞一万九千二
百二十五两。并实银制钱尽行失
去。又另存有基福堂油饰银八百
三十一两,滋生项下银五十八两
八钱八分七厘,银钞一百八十两
五钱,制钱三百三串三百九十四
文.健锐营生息银六百五十四两
六钱八分,银钞一百七十六两,共
存银一千五百四十四两五钱六分
七厘.内.前因派员解送顺义县
赏需钱十二万两.由库内借领过
车脚银四百十五两,又放给值班
员役饭食借领银二百两.尚存银
九百二十九两五钱六分七厘,银
钞三百五十六两五钱,制钱三百
三串三百九十四文,亦被抢掠无
存。器皿库五座内存装修、什物、
零星木植、灯只等件.抢掠不齐,
现在赶紧详查,埃查清再行造册
奏明存案。
再查海淀圆成当一座.门面
旁三间被焚.查该当原领成本钱
五万四千三百四十八吊,又存司
房生息钱七千二百六十吊,又存
得利钱四百七十三吊四百四十
文.共钱六万二干八十一吊四百
四十文。内.架货占钱三万九干
七百九十六吊二百文,现存钱二
万二千二百八十五吊二百四十
文,以及帐目、什物均被抢掠.所
有园内各处一时实难整理。奴才
与总管王春庆及该管司员再四筹
酌,拟将福园门收拾整齐.内外添
安锁钥.内着首领太监及各园各
路达他带领园户等巡查看守.外
伤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绿营
员弃照旧启闭,管辖、稽查出入,
其余通外各门及墙缺处所,奴才
亲督工匠用现存砖石赶紧补砌。
以严防守。现已咨催各旗营赴紧
拨派员升,周围照旧安班看守。
其应行留园及带往热河之太
监,奴才现在会同总管王春庆收
集.惟该太监等居处远近不一。尚
未概行收集,俊该总管王春庆等
将应赴行在太监分晰明确,奴才
即行带赴热河。
奴才现在福园门外下处居
住,办理一切事务,谨将遵旨查办
缘由恭拆奏闻,伏乞皇上圣鉴。谨
奏.(宫中殊批奏折)
此奏折对被焚被劫情况作了
详尽的记述,较其它材料接近于
实际,具有权威性。
英军随军牧师马卡吉记述他
目睹火烧圆明园的情景说:“焚毁
的命令下发后,不久就看见了重
重烟雾,由树林中蜿蜒曲折升腾
起来……顷刻功夫.几十处地方
都发出一缕缕浓烟密雾。后来聚
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干
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
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
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之物,其
中收藏着历代富有皇家风味和精
华之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圆明园就这样在清军毫不抵
抗的情况下,在英法侵略军的纵
火暴行中,变成了一片废墟。
第2个回答  2008-11-24
一月的西安,天寒地冻。《环球时报》记者从北京赶到西安,踏进城南郊一座不太起眼的大楼,寻找一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国宝级文物。虽然屋外飘着漫天的雪花,但过道里层层的保安却似乎让温度节节升温。近一个月来,这座大楼里昔日不被人关注的临时小仓库惊动了整个中国。考古、历史、文化界顶级人物汇聚于此,西藏活佛以及海内外佛教界领袖也特意前来,究竟是什么国宝级文物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在该仓库的拐角,记者亲眼见到了这座曾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佛舍利五重宝塔。此塔为五塔重迭相套,由外及内依次为石塔、铁塔、铜塔、银鎏金塔、黄金舍利塔。最外层的石塔立在房间中央,全高1.75米。石塔四周,立青石圆雕四天王,高40厘米,表面彩绘贴金,保存基本完好。记者所见时,原先嵌套在内的铁塔、铜塔、银鎏金塔已经在3个保险柜内分别置放,最为珍贵的黄金舍利塔由数名保安看守静谧的安放在单独的双层保险柜内。如此严密的安防措施不禁让记者产生了疑问:佛舍利五重宝塔究竟是何人于何时建造,该塔中供奉的舍利究竟是谁的?

五重宝塔内供奉的竟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宝工程顾问金维诺先生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解道,经过对塔身图像及制作技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先后两次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佛舍利五重宝塔为辽代建造,是辽代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为纪念其母萧太后(道宗母,兴宗仁懿皇后萧氏)于1071年而建,原所在地在北京西郊八大处灵光寺内的“招仙塔”(又称:画像千佛塔)。另一个疑问更加让人扑朔迷离,皇室究竟为了供奉谁而造出如此高规格的五重宝塔呢?

陕西历史博物馆佛教研究专家文军老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石塔这组雕像中有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尤其是其中一组雕像是释迦涅盘像,而与它正对的是大日如来。嵌套的层层内塔中也多次出现释迦牟尼像,“这正是指引、暗示后人,塔中供奉的舍利不是别人,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介绍,舍利塔的套装层数达五重之多,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安放真身舍利容器重数相同;宝塔上有多处释迦牟尼的涅盘图;银鎏金塔与金塔包裹以银丝串缀珍珠的“天网”或“因陀罗网”,这是佛教考古史上填补空白的重大发现;五重塔身之上的佛像与纹饰融合显密二宗,表明舍利供奉之日,汉传、南传、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四众僧侣共同参与与安放佛舍利的法会。经过中国顶级考古专家、历史学家和佛教界近三个月的研究,大家一致认定:能享有如此高礼遇的也不可能是释迦牟尼以外的第二人。如此无比寻常的佛教界圣物、国家级的宝物又是何时流失到海外的呢?

王崇仁先生自香港抢救性购回佛舍利五重宝塔后,即于2007年5月委托专项基金成立了“佛舍利五重宝塔回归捐献委员会”。之后历时半年多,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邀请考古、宗教、文物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对佛舍利五重宝塔进行了科学修复和学术研究。各界专家普遍认为:佛舍利五重宝塔供奉的是释迦牟尼舍利,建造规格属皇家级别,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历史和宗教价值。 (环球时报记者张翀摄)

宝塔流失与八国联军有关

据了解,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炮轰灵光寺,招仙塔被轰塌。金维诺先生认为,八国联军当年并非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炮轰灵光寺,而是为了盗取塔内之物,可以推测八国联军盗走佛舍利五重宝塔后,一直存放在香港,而且在封闭状态下受外界影响不大,得以今天还能保留了非常好的整体色彩和状况。

是否真是八国联军盗走了佛舍利五重宝塔?金维诺先生认为,有必要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佐证。金老在聊天中向《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曾在1900年前后几年一直在北京,对八国联军在北京抢掠的行为进行了记载,其中可能有我们希望得到的线索。另外,有观点认为:宝塔流失跟八国联军有直接关系,也有可能寺内僧众或佛教信徒在招仙塔被轰塌后将佛舍利五重宝塔转移、藏匿。至于何时因何流失海外,目前缺乏相关佐证。金维诺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随着一条条线索的逐步展开,相信有一天更立体的真相会浮出水面。

向《环球时报》记者展示完五重宝塔后,金银铜三塔被重新锁回保险箱。图为工作人员将石塔上锁并用防紫外线材料的幛幕遮住。 (环球时报记者张翀摄)

海峡两岸同胞促国宝回归之路

重金将国宝抢救回国并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海外华人王崇仁先生,原籍山西。《环球时报》记者有幸在西安见到王崇仁先生,并探寻了国宝回归的艰辛之路。

“在2006年10月份苏富比拍卖会期间,我偶然见到了这座五重宝塔的照片”,王崇仁先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道,“虽然我仅对收藏青铜器有所研究,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但当我见到照片时,一种强烈的直觉促使我必须见见实物”。经过多处打听,王先生终于找到了那位台湾收藏家。

“由于整套宝塔很大,我见到实物时,已被分散装在密封的十个箱子里”,当台湾收藏家将宝物打开时,顿时让王崇仁大吃一惊,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件稀世珍宝。随着主人介绍宝物的内容愈多,就愈让王崇仁觉得这必定是件国宝级文物。王先生说,“这件文物流失自大陆,由于是圣物也是国宝,收藏家们都是在民间私下转手收藏,不敢公开拍卖”。

当问到是否有“竞购者”时,王先生笑了笑,“当然,途中经常会杀出程咬金竞购”。“这位台湾的收藏家德行也很高,他也认为,圣物是没有权力个人收藏的,作为从中国大陆流失出去的文物,有义务让国宝回到祖国,回到家”,“但由于台湾的特殊情况,这位台湾收藏家一直在等待一个有缘分的大陆人能将圣物请回”。

佛舍利五重宝塔透视效果图(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提供)

“我承诺我请回圣物的原因是捐献给国家”,王先生说,这也和台湾卖家的意志不谋而合,自然开始打动了这位台湾收藏家的心。“当然,国内也有收藏家也承诺请回并无偿捐献给国家,但我的心诚又一次打动了卖家”,王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前前后后我跑了26次,几乎每星期一趟,恐怕再也没有人像我这么心诚了吧”,“一切都是缘份”。在2007年12月26日,王崇仁宣布,将他从海外抢救回国的一座佛舍利五重宝塔无偿捐献给国家。

但按照收藏界的规矩,王先生一直不愿意透露这位台湾收藏家的姓名,只是说,“整个国宝回归的过程,海峡两岸人心是一脉的,圣物应该回到它的祖国”。

参考资料:http://www.ccrnews.com.cn/100004/100007/15865.html

第3个回答  2008-11-24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327346.html

第4个回答  2023-05-11
圆明园毁灭是指直到19世纪末,位于中国北京西郊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掠夺、占领后,最终被烧毁、摧毁殆尽的历史事件。圆明园,初名“圆明寺”,始建于清仁宗雍正年间,占地350公顷,是一座集古建筑、园林、湖泊、壮观文物于一体的王宫贵族庄园。圆明园整体规划、建筑、园林、工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和人类文化遗产。然而,1856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遭到洗劫和毁灭。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们将圆明园烧毁并掠夺殆尽,对园中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进行了大肆破坏,将其珍品占为己有并分赃给各自的官员和军官,其中包括了慈禧太后及其他皇室成员缔造的、珍贵至极的艺术宝藏和文化遗产。自此之后,圆明园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严重的文化遗失与伤痛。至今,圆明园的毁灭仍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点,也凸显了中国遭受侵略和破坏的历史与现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