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介 150字急求

如题所述

简介:

八国联军是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的八个国家联合军队。八国联军在指1900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洋人干涉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内政。

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守旧贵族强烈排外,甚至连基本国际关系准则都不顾,要把洋人全部赶出去,断绝与外国的所有关系。这是激起八国联军的一个导火线,慈禧决定顺应义和团助清灭洋,要将八国联军赶出中国而向八国联军宣战,就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扩展资料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政治方面

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

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

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方面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

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

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经济实力极度落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八国派遣的军队人数】  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18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

[编辑本段]【起因】
  首先,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活动是直接原因。其次,列强国家出兵中国的动机并不单纯,表面上是维护本国在华人士的权益,实际上是趁机进一步剥削、掠夺中国的权益。

[编辑本段]【经过】
  

《辛丑条约》局部图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编辑本段]【后果与影响】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四亿五千万即当时中国总人口,以示每人一两,达羞辱中国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加上利息共计9亿8千万两,为当时的中国的年总收入的12倍,被称为庚子赔款。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掠夺,因而造成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纷起退款。这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士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开腹剖心。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看到义和团练拳习武,毫不迟疑地下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

  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

  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的虚假情报。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命刚毅、载漪、载勋、载濂、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虎神营士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朝廷军队(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6月23日,大沽登陆之联军,解西摩尔之围。

  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战斗中被击毁的清军炮阵地

  6月28日,复攻使馆。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

  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后自杀。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华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清廷处死。

  8月2日,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日军有8000人、俄军3500人、英军2500人、美军2000人、法军1000人,奥军和意军仅不到百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

  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逼,沿途并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而联军总数开始时仅3万多人(后来有所增加)。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及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北京的城防工事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

  8月16日晚,基本上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下罪己诏,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怀来县,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占中国东北。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惩治义和团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了《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有十九个附件。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至9月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军事解除公使馆危机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问题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是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问题结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26
事件在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18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第4个回答  2014-01-11
罗马帝国灭汉战争是指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在汉献帝宣战下,罗马帝国派遣的远征军,为灭亡汉帝国而引发的战争。罗马帝国的行动,直接造成汉都许昌的沦陷,迫使魏王曹丕挟汉献帝迁都洛阳;最终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条约导致了以刘备为首的西蜀农民起义,西蜀大乱之际,罗马帝国又扶持魏王曹丕,建立魏帝国,从此汉帝国灭亡。最终刘备与孙权分别建立了蜀汉帝国与吴帝国,与魏帝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