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君子可以用合乎事理的事情来欺骗,不可以用不合乎事理的事情来欺骗。

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部分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这句话其实按照意思应该说成这样,“君子可以方欺之,难以非其道罔之。”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方术”所欺骗,但是却很难为别人非议自己遵循的法则所迷茫。

“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者,末道小技也,偶尔受之欺骗,实乃平常之事,人生天地间,术业有专攻,很难说不受别人欺骗;然而道者,乃人生遵循之信条也,自然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斯之谓者,乃得君子之真意也。君子者,有崇高的人生准则,不论知音几许,环境多恶劣,都会坚持到底,这就是《道德经》所谓“圣人披褐而怀玉”的强大自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8

译文: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此句出自 《孟子•万章上》: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 非其道。”

全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 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道:
“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就是欢快的样子,悠然地消失了。”
子产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 的地方啊!’”
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第2个回答  2015-10-07
  译文: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校人欺子产》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
  ③圉圉(yǔ):鱼在水中疲弱而游不太灵活的样子。
  ④罔:欺骗。

《校人欺子产》译文: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第3个回答  2019-03-06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郑国国相子产,是个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经向他讨教,还夸奖他是“古之遗爱也”。一天,有人给子产送来一条活鱼,子产仁慈,让手下小吏把鱼拿到院子里的池子放生,这人却把鱼弄回家自己偷偷煮着吃了。第二天,子产见到他,问:“那鱼放生了吗?”他说:“已经放生到水池里了。”为了增加这个谎言的可信性,他接着编造说:“那鱼啊,挺逗。一开始放到水里,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儿,它就恢复了生气,摇头摆尾地游走了。”子产一听,很高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条鱼终于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

这个把鱼吃掉还骗人的小吏真是个小人。他事后还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讲:“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把鱼吃到肚子里去了,他还连声称赞,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产可笑还是这个小吏可恶?子产让他把鱼放了,他答应后不仅没有照做,违背承诺,还把谎话编得活灵活现,合情合理。一个人,把别人对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么他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呢?

合情合理地相信别人,不仅是仁者,也不失为智者。他在被小人欺骗之前,已然站在小人无法企及的高处。

用合情合理的谎话欺骗别人,不仅是佞者,更是愚者。他在损害别人之前,自己先自堕落。

君子不怀疑正当的东西,不质疑合情合理的东西——因为,维护一个社会基本的信任底线,比防范受骗还重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9-01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首先,君子有德行、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他的行为、处事之“道”。
其方,君子自己做事、识人的固定模式。
罔,不能也;非其道,不符合其价值观。
整句的通俗意思是这样的:
对于君子,可以用符合其习惯的做事、识人的模式去欺骗他。
但是,很难用不符合他自身价值观的事物或规律,去改变他。

延伸理解:对于一位君子,我们可以在他对外界事物或人不熟悉的时候,用他喜欢和习惯的方法,短暂的欺骗他、令他迷惑;
但如果价值观不符合的话,很难长时间的对他保持这样的欺骗状态、也无法潜移默化的改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