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土家族过年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土家族过年的节日风俗
下午吃了团年饭之后要“送亮”,也叫上坟。带上蜡烛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
土家族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桐”年猪柴,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年猪柴”还要有一尺多长剩余,塕到猪圈里,祈求来喂大猪。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火苗发笑,正月客多。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端出来,放进锅中煮沸,将汤圆投进去,等到汤圆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请坐、请坐,粑粑两个”和“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正月初三清早挑银水,并要烧香祭天神。
土家人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人们又叫过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饼,也叫“十五巴巴”。将糯米蒸熟后,做成脸盆大小的薄饼,用刀划成小块蘸上白糖即可。其次是搭毛狗蓬,搭毛狗蓬就是推上易燃易爆的柴禾,到了傍晚天擦黑时点燃,熊熊大火夹杂着竹节燃烧时噼里啪啦的爆炸声,一家人都去喊天吼地地赶叫,称之为“赶毛狗”。“毛狗”是狐狸的土称,过去山寨多狐狸,专事偷鸡吃蛋之能,为山里所厌恶,所以借元宵“赶毛狗”表达一种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又称“灯节”,放阳灯也是元宵节少不了的,也叫孔明灯。一到元宵夜,往岭上一走,即会看到不时有阳灯从山凹的农家升起,随着风向,缓缓移动,伴随阳灯的渐多,乍一看去就像星星,给过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阳灯放上天后,顺风而走,待油尽灯枯,阳灯落地。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土家人过赶年就是纪念抗倭征战,提前一天过年遂成其俗。据土家族父老相传,土家过赶年是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是年冬,明王朝调永顺、保靖、容美土兵协剿倭寇于苏松,为了按时出征,土兵将士来不及待到三十过年,只好提前一天赶快过年,按时出征,而叫“赶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土家人过赶年因隆重而准备时间较长,一般从冬至就开始杀年猪,准备炕年肉。古时土家人杀年猪是有神秘仪式的——土家人将年猪杀死后,要用棕簑衣遮上,手拿长梭标在屋四周看一下,有如临大敌。说这是祖先杀年猪怕外族抢夺,看后才放入槽盆刨修去毛。杀年猪还要用钱纸和三根香卷筒粘血,插在猪栏上敬六畜保护神。杀年猪这天要请亲朋吃刨汤肉,这一餐以吃大块回锅肉为主,又叫吃热肉,其味之美在土家族地域传为佳话。
时进腊月,赶场卖的东西如:粉条、糖、红鱼、灯笼、花布之类都叫“打年货”。腊月的市场繁荣货多,人多,一般较平日贵,故乡人彦语云:“有钱莫买腊月货”。一般有钱人在未进腊月就购全了过年货物。时到腊月二十三日。白天家家要打扫檐尘迎过年。这天晚上要烧灶书,送灶神菩萨上天。时到腊月二十四日。土家山寨户户写、贴年联。其联有云:“忆抗倭过赶年家家热闹;跳摆手迎新春户户平安”时到腊月二十五日。土家人,家家推年豆腐。年豆腐冲浆水清,豆腐多又硬,才是好兆头。时到腊月二十六日。家家炒“炒米”,炸“团馓”。炒米白,团馓起得好,预兆来年运气好。时到腊月二十七日。土家人户户打年粑,年粑有糯米、亦有包谷、小米、高梁等杂粮粑粑。蒸粑粑上气快,粑粑糯喜泡多,兆头才好。时到腊月二十八日。家家要到村头土地祠前杀鸡鸭。每支被杀的鸡要扯一点毛,并粘上血贴在土地祠上,叫感谢土地。时到腊月二十九日,称“过年样样有”。这一天男人要上山为祖坟送年饭,回来要背柴(财)归家烧旺火,女人则一天忙办年。
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观念。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过赶年的习俗,表达了土家人对邪恶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流传,而且也是土家族反抗压迫的备忘录。过赶年习俗中,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亲情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时间之长,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它对于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土家族的过赶年起着一种社会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1
  土家族的“三过年”

  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9

带你了解下我们那里的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