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上,应该不存在拥有这样一个“番号”的成建制军队的,只是基于地理位置,将辽西防线一代的军队,统一称之为“关宁军”,“关宁铁骑”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们将关宁军之中的精锐部队冠名的。
关宁铁骑,其实在历史上争议很大,首先就是他的成军时间,以及建立者没有定论,一说成于孙承宗。孙承宗主持辽东军务时,主张建立辽西防线,及山海关-宁远-锦州一线。在这一线广筑堡垒,征当地辽人练兵,其中也募集了部分骑兵。
骑兵在那个时代,训练装备的成本是相当之高的,在万历中期纵横辽东,打得白山黑水女真诸部没脾气的辽东铁骑,实际上也不过只有3000人而已。养这样一支军队,是李成梁靠着贪墨辽东卫所军饷才得以实现的,而且这是一支家丁队伍,主将倒台失势,自然也就解散了。
家丁在明代是潜规则,武将们大多以军饷来训练供养一支规模不大的精锐,依靠这支完全忠于自己的精锐来建立战功,由于其私人武装的性质,所以注定规模不可能大。
孙承宗打造关宁防线的原因,是因为明军此时已经无力跟后金野战,所以主要的钱粮都用来筑堡和连防御为主的军队了,明廷此时基本没有可以跟八旗野战的精锐野战军。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辽东训练一支朝廷经制的骑兵完全就不可能。
所以,关宁铁骑,实质上应该还是一支家丁队伍,他不应该是孙承宗所训练的,也不会是后来袁崇焕所主持的,而是当时防御锦州的祖大寿所训练的家丁骑兵。
同时,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真的存在一支可以跟八旗正面刚的骑兵队伍么?
从孙承宗主持辽东开始,到松锦大战明军唯一的主力精锐丧失之后,这段时间里,对于后金的攻势,明军只赢过两次,一次是宁远之战,一次是宁锦之战,两次都是袁崇焕组织的防御战,依托堡垒坚城打退了八旗的进攻,并没有发生任何一场野战。
而在之后的宁锦之战中,相关记载关宁铁骑首次亮相,在皇太极被宁远城上的炮火击退后,出现了一支几万人的明军骑兵,异常凶猛,跟八旗激战了到了中午,后来八旗伤亡过大,不得不撤军。
就这个描述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宁远的守军加上锦州方向的援军拢共就几万人的规模,突然出现一支几万人的骑兵,这根本不可能。朝廷加派的辽饷,一年上百万砸在辽东这个窟窿里,实际上这些钱大部分都拿去修筑防御工事了,辽西遍布几百个堡垒,修这些就花费了军费的大半,哪儿来钱养几万人规模的骑兵?
其次,清军不可能损失惨重,皇太极此次出兵6万而已,损失最多也就几千人,因为在两年之后,皇太极组织了10万大军,绕道进攻北京,显然对于人口基数少的满清来说,不可能两年之内就凭空出现那么多兵力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支部队只可能是祖大寿的家丁骑兵,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显然也不可能敌得过满清,因为在松锦之战中,祖大寿守锦州可是闭门不出,如果他有一支战斗力跟清军持平,规模上万人的骑兵,难道他不会派出去机动作战,或截粮道,或切割清军。毕竟后来清军实际上留在锦州的兵力不多,大部分都去打援,也就是打洪承畴的明军主力了。
而随着松锦之战的失败,这支骑兵队伍跟着祖大寿投降了清军,成为了汉军八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明军唯一的一支机动兵力也尽数丧尽,结果就是导致了李自成毫无抵抗地直抵北京,明朝灭亡。
1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刚刚当上汗王的皇太极,替父亲努尔哈赤报宁远战败致死之仇,再次进攻宁远城。
宁远城的红夷大炮让清军吃尽了苦头,不过皇太极清楚,清兵只要冲过炮火封锁区,进入死角,大炮就失去作用。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清兵冲过红夷大炮的封锁后,又被从城中冲出的明军骑兵截住,一顿厮杀之后,清兵伤亡惨重,皇太极被迫下令撤军。从城中杀出的这支部队就是关宁铁骑。
崇祯二年,皇太极见关宁锦防线打不开,于是从大安口进兵北京。崇祯调袁崇焕进京勤王。袁崇焕率关宁军9000人,在广渠门外打败了皇太极的数万清兵,清兵撤离北京城。
袁崇焕率领的这9000关宁军,就是关宁铁骑,证据有两点,第一袁崇焕接到命令后,两天到达北京,如果是步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行军速度;第二步兵的战斗力本来就比骑兵差得多,数量少的步兵不可能战胜数倍于自己的骑兵。
从以上两次作战看,关宁铁骑战斗力远胜于清兵。关宁铁骑超强的战斗力来自哪里?关宁铁骑武器装备比清军先进得多,清军的装备是大刀和弓箭,关宁铁骑使用的主要是火枪。火枪的比弓箭有明显优势。
2
袁崇焕打退了清军,北京解围,崇祯以商议军饷为由,召见袁崇焕,并把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带来勤王的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分归祖大寿,负责镇守宁远和锦州,一部分归吴三桂,负责镇守山海关,还有一部分留到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
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既伤心又害怕,带关宁铁骑回了山海关,皇太极发现机会来,于是回师再攻北京。崇祯派满桂迎战,四万大军被击溃,满桂战死。北京再陷危机之中。
崇祯下令让祖大寿回京勤王,祖大寿抗旨不遵。崇祯急忙把河北高阳的孙承宗调到北京,让孙承宗找狱中的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让祖大寿回来。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师,袁崇焕是祖大寿的救命恩人,就这么通过个人关系把祖大寿调了回来。最终关宁铁骑打退清兵,清兵撤回关外。
3
关宁铁骑的总数,崇祯二年时应该是一万二千人。北京勤王,赵率教率领三千骑,被清兵数万人围剿,全军覆没,赵率教自杀。袁崇焕率九千骑,广渠门外一战死伤大约两三千骑。祖大寿再次带兵回京勤王,也有死伤,但数量不大。经过北京保卫战,关宁铁骑大概剩六千左右。一分为三,平均每一部分也就剩两千骑。
留在关内的一支关宁铁骑后来全军覆没,祖大寿锦州被困,最后被迫投降,他的一支关宁铁骑也覆灭,吴三桂的一支关宁铁骑没损失,经过经营后有所增强。
4
拆散关宁铁骑,意味着崇祯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的战略防御。
袁崇焕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战略目标,所谓复辽就是要夺回辽东失去的土地,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
清兵翻越燕山进入中原,直击北京,袁崇焕不但没有复辽,反而让人家打到老家了,老家能防住就不错了,进攻已经不现实,再强化关宁锦军军力已经没有意义。
为了支持复辽,崇祯给予袁崇焕极大支持,国库没钱,他连自己小金库的钱都拿出来了,复辽无望,关宁锦防线能看住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度装备。另外,镇压农民军任务也很重要。
崇祯拆散了关宁铁骑,分散了力量,面对强大的清军,形不成合力,最终毁了这支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