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笔带过的《诸葛亮传》中南征,具体过程是如何呢?

如题所述

诸葛亮在进行北伐事业之前,有过一次带兵打仗的经历,那就是平定南中四郡,准确说是南中三郡的叛乱。这次战争当然是诸葛亮取得了胜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这次战争。不过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这次胜利一笔带过。可能有些小伙伴对诸葛亮南征的过程感到好奇,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这次战争。


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并不牢固

刘备入川消灭了刘璋,控制了益州。但是对于南中地区,刘备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南中地区民风剽悍,环境也比较封闭。刘备早先设置庲降都督来镇守南中地区,第一任庲降都督叫做邓方。由于蜀汉史料缺失,陈寿没有给邓方立传。在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邓方去世了。于是刘备又派出身南中的李恢作庲降都督,进驻牂牁郡平夷县。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

刘备攻打东吴不成,退守到白帝城,就病死在那里。这对蜀汉政权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也让控制不足的南中地区开始摇动起来。所谓的“南征四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其中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三个郡发生了叛乱,还有一个永昌郡得以保全。但是当时蜀汉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诸葛亮实在没办法处理南中的问题。等到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经过几年的休养,蜀汉恢复了一点元气,又考虑到对曹魏的北伐事业,后方不容有失,诸葛亮决心进行南征。


三郡叛乱以及各叛军首领

前面已经提到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三郡叛乱。前期南中叛军有三个首领,分别是越巂夷王高定、益州大姓雍闿、牂牁太守朱褒。下面我分别来说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做过哪些事,叛乱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定:

在《三国志》当中记载为高定,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为高定元,我姑且以《三国志》为准。其实刘备还没有去世的时候,高定已经不服从刘备的统治,一度带兵进攻新道县,结果被李严所拒;刘备去世时,高定当然更加嚣张,又杀掉越巂郡将焦璜,自称为王。蜀汉失去对越巂郡的控制。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

《华阳国志·南中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

朱褒:

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在正式反叛之前,朱褒已经显露出了野心。州从事常房巡查的时候,收监了朱褒的主簿拷问,杀了这个主簿。朱褒一怒之下杀死常房,反过来诬陷常房谋反。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焦头烂额,于是默认了朱褒的说法,诛杀常房的儿子,流放常房的弟弟,为了安抚朱褒。结果朱褒还是响应了雍闿的叛乱。

裴松之对此事的评价是:“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况且这件事实在不像诸葛亮的作风,所以有很多争议。不过无论《魏氏春秋》的记载是真是伪,都足以说明蜀汉对牂牁郡的控制极其有限,以及朱褒的这种桀骜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阳国志》中也有这件事的记载,不过名字却是“常颀”,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对常房家人的处理。

《华阳国志·南中志》:“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颀为乱。”

雍闿:

雍闿是益州郡大姓,在本地有很高的人望。按照《三国志·蜀书·张裔传》的说法,雍闿叛乱要早于刘备的去世。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雍闿反叛应该是在章武元年左右。益州郡太守正昂被雍闿杀,蜀汉令张裔做益州郡太守,结果雍闿接受东吴士燮的策反,将张裔送到东吴。孙权以雍闿为永昌太守,对南中进行渗透。不过雍闿虽然是所谓的“永昌太守”,但并不能实际接管永昌郡。永昌郡郡吏吕凯与郡丞王伉坚守永昌,一直坚持到诸葛亮南征。

《三国志·蜀书·张裔传》:“乃以裔为益州太守……於是遂送裔於权。”

《三国志·吴书·士燮传》:“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

《华阳国志·南中志》:“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


诸葛亮三路大军征伐南中

南中地区是三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南征的时候也是兵分三路。左路:丞相诸葛亮自己带军入越巂郡进攻高定;中路:庲降都督李恢从平夷县入益州进攻雍闿;右路:门下督马忠入牂柯进攻朱褒。为了更加直观地阅读,我将这三路的战斗过程分开叙述。

诸葛亮破高定

高定应对蜀汉的征讨,在旄牛县(属汉嘉郡)、定笮县(属越巂郡)、卑水县(属越巂郡)三县之间建筑了很多防御工事,诸葛亮则率领大军驻军卑水,等待高定集结军队,然后一举攻破叛军,斩杀高定。越巂郡的叛乱被诸葛亮平定。

《华阳国志·南中志》:“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

李恢反败为胜

李恢的军队数量很少,结果在战斗前期的时候吃了亏,被叛军围困在昆明一带。敌军的数量远多于李恢的中路军,敌众我寡,又得不到诸葛亮的消息,李恢只能用智取。李恢本身就是益州郡人,他的姑父爨习是南中大户。换句话说,李恢很了解益州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于是李恢谎称军队乏食,马上就要撤退;又说自己离开家乡很久,今天终于回到家乡,打算和叛军一起共举大事。

由于李恢的身份,加上双方力量的差距,叛军放松了警惕,被李恢打了一个成功的突围。李恢成功与诸葛亮和马忠的军势连接起来。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

马忠顺利取胜

与诸葛亮和李恢不同,马忠的右路军的战斗过程的史料非常少(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没有找到),实在是乏善可陈。总的来说,马忠顺利地击败朱褒,控制了牂柯郡。

《华阳国志·南中志》:“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


对孟获七擒七纵

经过这些战斗以后,就只剩下益州郡的孟获。可能会有人感到奇怪,益州叛军的首领不是雍闿吗?什么时候改成了孟获呢?这是因为高定与雍闿之间起了冲突,高定杀死了雍闿,孟获作为雍闿的部曲,在益州非常有影响力。当初益州人不愿意跟随雍闿反叛,雍闿就是派孟获做游说工作的。所以雍闿一死,具有相当声望的孟获就成为了首领。

《华阳国志·南中志》:“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

在出征的时候,诸葛亮很得意的谋士马谡就告诉诸葛亮,对待南中应该以攻心为上,要不然即便可以用武力取胜,也无法实际控制南中。诸葛亮也认同马谡的说法。所以在面对孟获这个具有相当名望的人物,诸葛亮的处置非常谨慎。

《襄阳记》:“谡对曰:‘……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诸葛亮很轻松地击败孟获,将他生擒到蜀汉军营中,问孟获自己的军阵怎么样,孟获对诸葛亮挑衅:“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知道孟获不服,为了安定南中的人心,诸葛亮放过孟获。双方进行七次战斗,诸葛亮七擒七纵,这下孟获心服口服,不再反叛,最后还做了蜀汉的御史中丞。

《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

《三国演义》中对七擒七纵的描写非常精彩,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中也都有七擒七纵的记载。不过在最权威的《三国志》当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到底有没有七擒七纵孟获这件事,在史学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关于这件事的争议,小编就不在这里细说了,姑且认为其存在。


诸葛亮南征的后续

诸葛亮平复南中地区的叛乱之后,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对南中安抚人心;一是对南中进行分化控制。

安抚人心

平复叛乱以后,有人劝诸葛亮留一些外地人来当长官。这样就能避免地方豪族再利用自身影响力起兵。不过留外地人当长官,就必须要给他们配备军队驻守。诸葛亮认为,一是粮食运输不便,二是会刺激到南中地区敏感的民心,于是没有采取这个做法。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从南中吸收了爨习、孟琰、孟获等人为官,对南中大户进行了拉拢。

分化控制

诸葛亮当然不能仅靠安抚、拉拢的方式保证南中地区的稳定,还需要一点政治上的手段。诸葛亮将南中的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三郡分成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牂柯郡、永昌郡五郡,分化了南中郡守的力量。又令当地的富豪大户花钱收买一些悍勇的南中人做部曲,对其进行分化、控制。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从南中地区带来一些“好处”。诸葛亮迁徙、吸收一大批兵源,组成著名的“无当飞军”(这也可以视为上述两点的补充),又从南中地区获得很多金银矿产以及耕牛、战马。不过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这次南征虽然成功,但并没有完成对南中地区的彻底控制,此后南中仍然发生叛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具体过程就是诸葛亮南征,当时蜀国南部发生叛乱,然后诸葛亮带领军队前去平乱,七擒孟获。最终平定了蜀国南部。
第2个回答  2020-11-24
具体的过程我们都不清楚,至于三国演义中南征的过程也只是罗贯中的个人猜想以及杜撰。我们可以明白的是,诸葛亮的南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3个回答  2020-11-24
具体过程也没啥,就是诸葛亮向南征伐,很容易就征服了南方,所以书里就简单的过了。
第4个回答  2020-11-24
诸葛亮带领军队抵抗南方孟获的入侵,最后将孟获打服,心甘情愿臣服蜀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