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着大量劝谏而死的官员,清朝为啥没有几个?

如题所述

还不是因为明朝这些死谏的忠臣,不但没有将明帝国治理好,还让明帝王憋屈,最后明帝国也被这些死谏的官员,带上了灭亡之路。明朝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或许这就让清帝王对这些死谏官员的印象不好。没有帝王的放纵,这些死谏的官员当然不敢拿命去跟帝王死磕,自然清朝就没几个敢死谏的官员。

明朝那些死谏的官员

要说明帝国的文官,倒还真有不少清流的忠臣。比如海瑞,拿着低保的工资,带着棺材,赔上一家老小的命,去指摘嘉靖帝的不是,还有万历帝,想换个儿子做太子,被文官们怼得,居然三十多年不上朝,就那都没有赢过文官们,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最后还是大臣们赢了。想想吧,一国的天子,有这么彪悍的臣子,谁心里好过呀。要说言官谏言,都是为了规劝帝王的行为,也是为了江山社稷,这是好事,比如李世民就视魏征为明镜,以正自己的德行,这也成为千古佳话。

可再看看明帝国的死谏官员吧,除了跟明帝国死磕以外,就只剩下死磕,问题他们指出来,但是解决问题不在他们的范围内。据说崇祯帝曾经有过想法,想要与关外的清朝议和,并且还派人去皇太极那商议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能够稳住关外的女真,明帝国就有精力去处理国内的农民起义,或许就真的可以改变明朝的历史,而且当时皇太极也有心议和,毕竟女真的家底弱,能够得到一些明朝实质的让步,对女真也有利。

这事是秘密进行的,因为明朝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的说法。结果这事还是被言官们知道了,言官们玩命地死谏崇祯,崇祯只能改口说没这事,于是这事就黄了不说,还让皇太极愤怒不已,都快谈得差不多了,崇祯帝反悔了,让谁也会气愤的。之后的事情,那就是明帝国在女真与农民起义军双重威胁下,最后亡国了。

清朝的官员

要知道清朝是捡漏才有机会入主中原的,如果当年崇祯帝真的铁了心与皇太极议和,若干年后清朝有没有可能攻入关内很难说。而且清朝研究过明朝灭亡的原因,那就是党争,还有宦官之祸,于是清王朝定下铁律,不让宦官出皇城一步,整个清朝还真就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时期,即便到了慈禧时代,有过安德海这样嚣张跋扈的太监,但安德海很快就被诛杀,还没有做到权倾朝野就领盒饭了,清朝的未雨绸缪,确实做得不错。

同样成为明帝国灭亡原因的党争也被清帝王十分重视,康熙帝时期,就几次打击朝堂上的结党营私,对官员的管制相当严厉。当然也是因为当时帝王的皇权高度统一,这也限制了官员的权力,而且清朝帝王几乎没有太过昏庸的。再加上清帝王也不给言官们死谏的荣耀,官员自主自发不要命死谏君王的觉悟也就大大降低。

历史上言官死谏是文臣的一种光荣,也是官僚阶级的一种权利体现。在明朝时期,明帝王放纵文官集团,这种风气也被无限放大,因此才会有大量的官员死谏。可到了清朝时期,因为清帝王就没有那么多耐心,听文臣们喋喋不休的劝诫,要么解决问题,要么闭嘴,清朝官员也就不敢用死谏的方法触犯皇威,于是清朝才会没有几个死谏的官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2
因为清政府昏庸,官员们知道劝谏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所以清朝劝谏而死的官员很少。
第2个回答  2020-09-01
因为清朝的皇权集中是非常厉害的,所以没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