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下乡文艺后写一篇日记200字

观看下乡文艺后写一篇日记200字

星期天回父母家,无意中翻出一本我下放农村的日记本。
悠悠岁月,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以往的事不经意丢了许多,唯独这本下乡日记深藏书柜几十载。一页页翻阅,峥嵘岁月一下拉回眼前 ......
“1974年3月15日:蓝天、白云,人潮。一排大卡车在淮南八中操场上静待出发,目的地——霍邱县。亲人的泪眼、朋友的惜别、老师惋惜的目光与高音喇叭那激昂的口号与豪言壮语是多么大的落差。”那是一个告别亲朋和老师远离故土奔赴广阔天地的日子,那年我十七岁。“长这么大头一回坐这么远的路,身体不适,车到了正阳关开始呕吐,第一次苦尝了晕车的滋味。中午时分到了霍邱县城,大卡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围着县城转了一圈,到了长集区夏店公社已是掌灯时分,吃完饭在老乡的带领下我们一组六人一头扎进摸天黑地的乡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了目的地。就此,开始了‘知青’生活。”
“1974年3月17日:一声哨响,惊梦起床。初春的早晨寒意正浓,第一天下地干农活,一个个激情高涨,挑起塘泥毫不示弱的与当地农民比个高下。一开始彼此不相上下,几担下来个个肩头疼痛,又不会换肩,很快败下阵来。但心里不服输,年轻气盛,撂下一句话‘等我们学会换肩再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们换肩自如,再也没人取笑了。”
“1974年4月8日:插秧,这是皖西的早秧,我们捋起裤腿,挽起袖子开始了第一次插秧劳动。生产队长手把手地教我们左手怎样退秧,右手怎样取秧、插秧,两腿如何后退等等动作要领,正当我们按着动作要领一点一点的埋头插秧时,不知不觉中被农民圈了进去。第一次插秧虽然被农民‘恶搞’了一把,但明白了‘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
“1974年10月28日:偷菜。我们选择一个秋雨绵绵的晚上,心想看青的老农不会在这样的天气里还尽职尽责的巡田吧。正当我们在黄豆地里摘得起劲时,一声咳嗽,一道微弱的手电筒的光照了过来,吓得我们连气都不敢喘,趴在地里一动不动直到看青的老农远去。估计当时那个看青老农肯定看到我们了,为了给我们留面子才没有喊出来。也正是从那以后生产队给我们开了一片菜地,解决了我们的吃菜问题。”
1975年9月18日:一篇粗糙的《秋天的夜晚》勾勒出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滴滴汗水浇灌的(丰收图)。耳边鼓噪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交响乐。
第一次挑担子、第一次除草、第一次割稻穗、第一次打稻谷……,一件件往事真实记录了当知青那会儿的踌躇满志和成长历程。最使我难忘的是1975年9月15日,我作为夏店公社的知青代表参加了长集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表彰大会”。那是我有生以来最为光荣的经历,也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还有恢复高考后柴油灯下(那时煤油在我们那很金贵)苦攻关的情景,一个网兜里装上脸盆、牙缸也是茶缸和线毯,赴百里之外的县城赶考……
五年的知青生涯,我不仅学会了做农活,懂得了大粪对庄稼的需求,也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更让我从农民身上看到了处事的朴实、处人的诚实。诚实、朴素、节俭、珍惜渗透进我们那一代人的血液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