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的七子指什么

如题所述

七个地方: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社会价值: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七子之歌 文 / 榕树网友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谈到我的出身,确实已经很远了,久远到亚婆井旁的那棵榕树才刚刚长成的时候,我已经呱呱坠地了。当我能够感知世界的时候,面前浮现的就是几张陌生却又熟悉的脸,他们就是我的父母和哥哥,血脉相连。
在濠江这个小地方(现在也叫澳门),一家增丁,户户知晓,何况父亲还是郑家大院的沈先生。出生的那天,颇有几个相邻来看我,七嘴八舌的商量我的名字。结果如何,我毫无印象,但母亲抚着我的大眼睛,随口一声“豆豆”让我认定了自己的称谓。自此,濠江便又个叫豆豆的小孩。
我有六个哥哥,我最小,哥哥门都疼我,除了六哥。六哥张的真好看,很白,别人都说他长的和土葡一模一样。什么是土葡呢?我当时不懂,问哥哥,没答案,又去问阿婆,阿婆只说,他们是鬼子,我们是中国人,他们凶,别去招惹他们。
家里很穷,父亲能在濠江最有名的郑家大院做事,也只能喂饱我们。在记忆中,我睡过过道,厅房,更多的还是床下。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在幻想:有一天,我会睡上真正的床。这个愿望后来果然实现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会儿。
六岁的时候,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确切的说,我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是一次祭祖,我看见长辈们对众多灵牌中的一块异常恭敬,其上有一个人名——沈志亮。以后许多年,我才知道就是他砍掉了澳门历史上最残忍的总督亚马勒的头和独臂。不过当时,我只是跟着长辈们向灵牌敬畏的磕头而已。祭祖之后,我跟小伙伴出去玩,开心之余,跑远了,不知不觉到了一条很漂亮的街区,迎面过来几个小葡国人,白白胖胖,小伙伴们一哄而散。我想起阿婆的话,也想跑,但是母亲刚给缝的新帽子被一个小鬼子夺去了。我去抢,他们就跑,一直跑到大三巴牌坊。他们急了,推我,搡我,我突然觉得脚一软,忙扯住一个小鬼子的袖子,看见他眼力显出慌乱,不知所措的神情。同时,另一只脚从旁边踢过来,另一个小鬼子恶狠狠的骂着。我听不懂,我感到扯袖子的手被拧开了。我顺着大三巴牌前长长的阶梯滚了下去,我最后看到的是大三巴牌坊那滑滑的苔藓,听到的是长长的尖叫……
有点像出生,又有区别。在无穷尽的黑暗中便是一条极眩目且带着彩晕的阳光沐浴着我。其后我又看见了父母和哥哥们,不过他们似乎都在看什么,每个人都流泪,尤其是母亲,哭的肝肠寸段。我好奇的挤上去看,我看见一个小孩躺在床上,和我长的一模一样。我想起来了,我不是摔下来了,怎么不痛呢?在亲人的哭声中,我接受了一个现实:我已经死了。
奇怪的是,我心平气和,无所悲也无所喜,只是发现我突然能够感到父母及哥哥们的心理。从此,我依然生活在他们中间,冷静平和的看着他们,虽然谁也看不见我。
大哥的年龄不小了,一直靠出苦力为生。家里境况不好,郑家大院已经败落。父母一直想给大哥张罗个媳妇,可力不从心。大哥每天也不言语,只是闷声出力,我也想替大哥出力,但不知该做什么,毕竟无人听见我的声音。大哥开始喝酒,拼命的喝。我感觉大哥的心一阵一阵的收缩,又一种狂野而又压抑的感觉。大哥摸索着,摸出了自己大半年积蓄的钱,冲了出去,我跟在他后面。在码头附近又很多人在吆喝,大哥挤进去,我明白了,大哥在赌博。在旧日的濠江,街上花寨旺,银牌多,茶话室盛,酒楼林立,说白了就是妓院,赌场,鸦片烟馆,酒家生意兴隆。我朝大哥叫,他听不见,我想拉大哥,拉不动。我看着那几个地痞阴沉的看着大哥,手下熟练的拆牌。我看到那几个人手中暗藏的骨牌,我感到大哥心中的恐慌与期待,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开牌,大哥血本无归。那几个人和大哥说着什么在我还没有缓过神的时候,大哥跟着他们走了。我尾随着,看着大哥上了艘大船,船开走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我大哥,从街坊的窃窃私语中才明白大哥是被骗去当了“猪仔”。
大哥的被骗对父母的打击非常大,父亲三个月之后就去世了,而母亲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家族衰败至此。
二哥是我所见过最强壮的男子汉,至少我所见过的人中,没人比的过我的二哥。他是个造船的,在濠江传统的四打营生,神龛业,造船业,火柴业,爆竹业中,造船也算是显赫一时。二个待人和善,虽然力大无穷,却从不欺压相邻。我现在还记得二哥胸上的一个洞,那是二哥在维修桅杆时,桅杆倒下来,正压在二哥身上,横栏上一根突出的木头钉进了二哥的右胸,大家七手八脚的抬桅杆,找医生。可令人惊异的是,二哥竟然没有受伤,他胸部被压出一个洞,可皮肤没破也没流血。医生只能认定这是二哥的胸肌很发达的缘故。谁能想到这个青年人中的英雄会死呢?5月29日对于澳门人来说是黑暗之日,对我来说那是血淋淋的一天。
几个黑人葡国士兵在果栏街调戏华人妇女,街坊们都去阻拦,被毒打。二歌去救人,士兵们开枪了,血把果栏街染的赤红。一天,一天内就死了70多人。士兵们把死尸捆在一起抛入大海,那里就有我亲爱的二哥。
对我来说,感觉是可有可无的,我已经忘记了。什么是愤怒,何为悲伤,但大个二哥的遭遇让我好闷,我需要另一种生活。
这时,我注意到了五哥。在父亲的熏陶下,五哥很爱看书,在其他哥哥满街玩耍的时候,五哥总是捧着很破旧的书。五哥是家里唯一上学的人,我每天也跟着他学习。说也奇怪,我竟然对读书识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哥的天分甚高,先生对五哥关爱有加,对于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五哥已经烂熟于心,他已经开始涉猎十三经了。我试着体会五哥的心情,那种淡泊,那种宁静,给了我奇异的感受,让我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五哥很瘦弱,生活在干力气活的粗鲁汉子中,五哥是唯一让我心气和缓的人。它的自语是我最爱听的讲道,那莲峰庙林则徐大人的对联“苟利生死以,尘因祸福趋之”,他每日苦读。在炎热的夏天里,在汗水顺着他脸庞流淌的时候,他却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当那一抹熟悉的微笑在他嘴角跳跃时,当他的左手又勾在右肩头,而整个肩部短促的颤动时,我就会感觉到五哥心里那欣快的情绪。在我冷清而又寂寞的游荡生涯中,五哥和他的书给了我唯一的慰寄,尤其是他那双似睁不开又绝对是清醒的双眼,那静的能刺透你灵魂的眼光。五哥的先生决定去香港,他想带五哥一起走,去深造。我头一次发现五哥的心里溢满了可望,深深的希冀。可是家里没有钱,一连串的悲伤之后,连我这冰凉的灵魂都耸然的时候,先生孤身走了,五哥也消失了。我找五哥找了很久,就是今天的澳门也不过二十平方公里,而大多数都住在七平方公里的澳门半岛上,可我竟然找了很久,那是因为会在这里找到他,找到我的五哥。那几十年后了,快回归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在炮仗房干了一辈子的老人。因为配制火药炸掉了四个手指一条腿,一个除了做炮仗之外什么也不会做的老人,一个眼睛混浊忘记了过去的老人。哦!五哥。在五哥消失的日子里,我更多关注的是那个曾经最疼我的四哥。他拉着人力车,很苦,很累,也很屈辱。四个人老实,木讷,我本认为四哥会浑浑噩噩的终次一生,直到……
我一向认为雨夜时凄迷的的,那个雨夜就更让人沉闷,四个还是出车了,为了生计。虽然是孤身一人也得为明天的活着而挣扎。四哥拉的是个土葡,也就是濠江出生的葡萄牙人。他毫不怜惜四哥衣衫的单薄,雨夜的可怖,他只关心自己是否能快些回家。在他到家付钱的时候,有人给土葡开了门,那显然是他的太太,也明显是个华人。就在四哥看到那个华人女子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四哥的心一震,有种窒息的感觉,然后就是心头狂跳。四哥拉着空车回去了。自那以后,我老感到四哥的心里有一种奇异的情绪,有一点慌,有一点甜,好像呼之欲出又深埋心底,我好迷惑。四哥在拉车时,就开始心不在焉了,总是在找什么。有一天深夜,他定定瞅着一处,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宜安街的一家大花寨。一个人刚从里面出来,我回想了半天,才认出他就是那个土葡。四哥忙跑上去问要不要车,一次,两次,四哥每天深夜都在那里的等待,然后送那个土葡回家。我渐渐发现四哥只是想看那华人女子一眼,一眼就够了,我明白了。那女子一天天眼见的衰弱,四哥心里一日浓一日的悲伤。终于有一天,那女子不露面了,那个土葡干脆夜不归宿,着世界又多了一个华人的灵魂。四哥病了,只管个的咬住牙,身子火一样的烫,一病就是两个月,好了,人也垮了。我试着去感受他的心,好空,好空,什么也没有了。我整天游游荡荡,无所谓悲,无所谓喜。我看到街坊们搭的一个庆贺牌楼,还升起了一面鲜红的旗,五颗星星,我也看到了何贤的题词“五星交辉,万民普庆”。我明白我们是中国人,可我们的濠江不属于我们,什么时候属于我们呢?
我年复一年的游荡,我哪也不去,我舍不得我的澳门。我欣赏着那粉红,水绿,杏黄的建筑群,我体会着那东西方文化个性与色彩的相似,既独立又相融,饱满,活跃,互补,令濠江拥有一份别致的风采。我飘忽于五百年的妈阁庙,四百年的圣玫瑰堂,三百年的圣地亚哥炮台,风信台之间。我爱这里,我永远在这里。
不经意中,我竟然看到了我的六哥,他穿着入时,和一群葡国人混在一起,说着流利的葡语。当我那个靠算命混口饭吃的三哥在街上遇见他时,我看见他眼中的冷意和鄙视。他竟然向周围的葡人做了个拿烟枪的姿势一指三哥,用粤语喊了声“猪仔”。周围一片哄笑声,真的,这就是那个长的像土葡的六哥。
我看到了太多,太多,我感到已经很老了,可我还希冀有一天号将能是我们自己的。几十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大三巴牌坊,我奇怪的看到了很多人整齐的站在三级台阶上,一声清脆的童音划破了寂静:“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我的灵魂,我这仅剩的灵魂都被震撼了,母亲,在哪?是中国,我们的祖国。”
明天就是回归日了,我在莲峰庙看着刚点燃的神香,在缭绕的香烟中,我想起了五哥的眼睛,二哥胸上的洞,四哥拉车的喘息声,六哥哪句话。
第2个回答  2012-01-08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七个地方: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社会价值: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 。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1-16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七子分别指的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