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句话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该句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其三。

原文内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菩提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这一首偈是六祖慧能对应其师兄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神秀的无相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偈是说神秀本身对禅修的境界的体验。而六祖则对应说“菩提本无树”即是说那里来的身啊?“明镜亦非台”那里来的心啊?“本来无一物”真正的禅是没有身、心、以及身心的分别的。“何处惹尘埃?”更没有内心与外尘的分别。

所以这一首偈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禅定不应有身心两分的概念,不应将我法两分。或者深刻来说,整首偈就说一个字,“无”!

末学合十。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2559008.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14
这是六祖慧能对应其师兄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神秀的无相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词面翻译就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偈是说神秀本身对禅修的境界的体验。
而六祖则对应的“菩提本无树”即说那里来的身啊?
“明镜亦非台”即那里来的心啊?
“本来无一物”即真正的禅是没有身、心、以及身心的分别。
“何处惹尘埃?”即更没有内心与尘世的分别。

所以这一首偈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禅定不应把身、心两分,不应将我、法两分,深度来说,整首偈就一个字,“无”!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第3个回答  2012-01-07
翻译: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这个得靠悟醒啊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

第4个回答  2012-01-07
好难的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一道提问?!好吧!让凡夫来试试;发心本无体,心现亦非物,本性本来空,何来无明相。 呵呵,,,凡夫的无知敬请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