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加强文臣权力,没想过后期宋朝在武力方面会弱于外族么?

如题所述

  因为五代十国延续了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所以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赵匡胤生在五代末期的乱世,在柴世宗的军队中打拼出实力,于是得以受柴荣托孤之重任,进而靠武功黄袍加身,取后周而代之以宋。有鉴于五代十国太多的兵变,从而加强文臣的权力,定下了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另外,赵匡胤是靠发动兵变掌控后周政权而建国,加之鉴于唐朝是毁于藩镇割据,因此,宋朝的统治阶级对于武将和军队就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疑心,在制度上给军队制造诸多麻烦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武将地位低下,还要受制于文臣,。“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得中央培养了一支人数庞大的禁军,地方却没有充足的武装力量。(宋朝采用的是募兵制---即终身职业兵制度,和现在的义务兵役制正好相反)这样,国家就要在军队开支上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上百万的禁军成为了国库不能承受之重。而且根据“更戍法”,军队要频繁的调动,以求达到统治者希望的“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的程度,进一步防止武将豢养私人势力,这样来来回回却无意义的调动浪费了大量军费,也使得军队战斗力极弱,不堪重用,于是宋朝在外敌入侵时更多的只得割地求和。对武将打压的另一个极端是对文臣的恩宠,太祖有遗训不得杀谏官,因此文官获得了很多的生存空间,对文官的纵容使得文臣党争不断,贪腐成风,办事效率底下,于是大敌当前,主战主和的争论既无意义,又贻误战机。综上,后期宋朝在武力上弱于外族就在所难免。
  宋太祖有木有预见过未来,不得而知,但杯酒释兵权却给他的兄弟子孙造就了300多年的文化经济繁荣,也让中原百姓远离了战争的痛楚。历史的功过,尽管后人太多旁观者清的评说,也只是前车之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2
五代十国和唐末都是由武将掌握兵权,也没有使中原武力强于外族。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当然是先保证国内的统一,至少杯酒释兵权(963年)之后,宋军仍然在北汉等地多次击败辽军,而之前由武官掌兵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对契丹人一样是胜少败多。
宋代后期的武备废弛与其说是官员体制的重文轻武,不如说是整个社会长期和平后的忽视。
第2个回答  2012-01-03
当时武将篡位为常事,不改变这个局面,宋朝连几十年都未必能挺过来,更甭说其它了。
第3个回答  2012-01-03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害怕那些掌握兵权的大将起兵造反,因为他自己就是周朝大将军,说不准哪天就会又有一个黄袍加身的大将。说到加强文臣权利,应该是文臣便于管制,没有兵权,就算发动政变也容易压制。至于宋朝后期武力弱于外族,说实话那些北方的蛮族战斗力本来就很强,宋朝的武力一直就不算很强大,到了北宋后期宦官童贯竟然领兵迎战金国(就像明朝的宦官带兵出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明朝险些亡国),结果自然是兵败如山倒。赵匡胤把兵权留在自己手中,也不见得是削弱武力的做法,他只是让权力更加集中,后来的皇帝从小娇生惯养,自然不会打仗,和皇帝平时见面的都是一些文臣宦官(南宋的宰相贾似道曾经带兵抗击蒙古.......你想想那些皇帝都干什么蠢事啊),赵匡胤可能高估了他子孙的能力,没想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军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宋朝的武力在赵匡胤眼中自然是很强的(结束五代十国,肯定会有点骄傲自满),他根本就不会质疑在他之后的宋朝武力。你认为我分析得还可以就给个好评,我打这些字也不容易。
第4个回答  2012-01-02
因为后期的宋朝皇帝,没有很好的理解赵匡胤的治国方略。
第5个回答  2012-01-02
他自己认为天下已定,应当加强内部统治。
以为自己稳坐天下,因而忽略了外有强敌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