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与“学不进”的区别

如题所述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学不会还是学不进呢?

学不会

人是受大脑自我观念局性的生物,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大脑通常会呈现出三种状态:我能(一种自信的状态)、我试试(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我不能(一种完全没信心的状态)。有的孩子学习很努力,可成绩就是上不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我笨”,“我不能”的观念,他的大脑被这种错误的观念局限了,大脑程序无法启动,信息无法启动正常输入,所以就学不会新的知识。

孩子学不会,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学不会,当我们受到这样观念局限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回避学习,当我们认为自己不行时,首先就将自己否定了。

面对这类孩子,我们要想办法改正在孩子心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给孩子植入“我能”的信念,一旦孩子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学习能力的,就能够改变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

学不进

简而言之,就是能学好却学不进。

为什么会学不进呢?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故事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一种“学习是一件辛苦的、困难的事情”的观念。除此之外,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家长们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指责、打骂,孩子会感受到痛苦,于是在孩子的认知中,学习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任务,并不是因为内心真正喜欢才学的,而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在坚持。而意志力是一种可消耗资源,当意志力消磨殆尽之后,孩子对于学习就会产生一种过度反应。

这种过度反应,就好像我们在喂孩子吃红烧肉一样,早上吃,中午也吃,晚上还吃,试想一下,孩子很快就会吃腻了,最后甚至都不能闻到红烧肉的味道,不能提到“红烧肉”这三个字,否则就会产生生理反应,会恶心甚至呕吐。

有的学生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时,出现了过度反应,于是他就开始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求知欲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有的孩子开始沉迷于网络小说,有的孩子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

这是因为我们在训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把孩子学习跟痛苦、屈辱和愤懑建立了联系。孩子写作业时,我们会不断地要求他认真写,告诉他不写明天老师会骂他,最后孩子的作业都是家长逼着写完的,以致孩子一学习就痛苦,一学习就头皮发麻。“学不进”这种过度反应,跟孩子生病是一个道理,相当于孩子得病了,他是学不进去,而不是故意不学习。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用意志力支撑着学习,就一定要让他们撑下去,撑到高考结束。但这样做只能解决一段时间内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转变想法,让他们不再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转变孩子的感受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点出发:1.让孩子宣泄感受。面对孩子这种过度反应,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诉说“学习很痛苦”“不想上学”,等语言时,父母不要恐慌,不要制止孩子这方面的表达。孩子说出这些心里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宣泄之后才能缓解压迫感、紧张感,减缓厌学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倾听,抱一抱孩子,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制止孩子这方面的表达,等于是堵住了孩子厌学情绪的宣泄口,这种感受越堵越严重,过度反应也会越来越严重,等于把孩子推到了悬崖边上,让孩子一个危险的境地。

2.调整孩子的感受。人的感受可以重新调整的,如果父母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可以利用潜意识语言学的知识,通过冥想技术等,从潜意识调整孩子的学习感受,改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让孩子从苦学到乐学,改变孩子学习痛苦的感受。

3.向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人的感受是解释出来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对同一件事情,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当我们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要让他们学习时,孩子是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的,也会尝试着理解我们。

天底下没有能学好,故意不学好的学生,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当看到孩子意志力消耗殆尽后,无法继续坚持学习的时候,就不会不停的唠叨、督促、甚至逼迫孩子继续坚持学习,只有看见了孩子的不容易,才不会把孩子逼上厌学、休学的困境。

有的孩子意志力强,最后能撑到高中毕业,可一旦他们进入大学,第一反应就是放松下来了,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于是他们的学习就是为了混学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有的孩子为了找到好工作,靠着意志力撑到研究生毕业。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有哪些人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之后,还在坚持学习的?中国的学生们,他们的意志力已经使用过度,产生了过度反应,他们渴望任何一个能够不再学习的机会,他们学习就是为了不再学习。

而那些真正喜欢学习,坚持学习的人,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体验中,学习依然是美好的。学习知识对他们而言,不是痛苦的坚持,而是一种求知的快乐!

愿我们都是快乐的学习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